研究性报告是一种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总结的文体,它能锻炼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其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十分关键。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一、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这是研究性报告的开篇部分,需要清晰阐述研究的起因和目的。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发现疑惑点或感兴趣的现象,比如观察到街头错别字很多,就可以提出“街头错别字的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又如对某个姓氏感兴趣,可提出“该姓氏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现今分布情况怎样”等问题。这部分内容要简洁明了,引发读者对后续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书籍、学术期刊,或者网络上的权威网站、数据库来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研究汉字演变,就可查阅《说文解字》等古籍,以及在专业的汉字研究网站上搜索资料。
2. 问卷调查:根据研究问题设计问卷,向特定人群发放,收集他们的看法和反馈。如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就可针对小学生设计问卷,询问阅读时间、阅读喜好等问题。
3. 实地考察: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现场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像研究城市光污染,就需前往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观察玻璃幕墙反光情况。
4. 访谈:与了解相关情况的人进行交流,获取一手信息。研究某个历史建筑,可访谈当地老人、建筑专家,了解建筑的历史和背后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把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可采用表格形式,使内容一目了然,如研究“李”姓历史,可列表呈现李姓起源的不同说法、各朝代李姓名人及主要事迹等;也能用文字描述,详细阐述重要资料内容,像研究街头错别字,就可描述在哪些地方发现了哪些错别字,错别字出现的频率等。
(四)研究结论
这是报告的核心部分,要根据前面整理的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和总结。如研究街头错别字,结论可包括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像商家故意用错别字吸引眼球、部分人文化水平有限写错字等,还可提出解决建议,如加强对商家招牌的审核、开展汉字规范使用宣传活动等。若研究的是某个事物的发展历程,结论就要概括其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二、写作技巧
1. 选题要小而精:避免选择过于宽泛的主题,像“中国文化研究”就太大,难以深入研究。“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研究”就更具体,容易着手。
2. 资料真实可靠: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网络资料注意辨别来源是否权威。研究历史事件,不能只参考一家之言,要综合多种资料。
3. 语言简洁准确: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生僻的词汇。不要写“这个现象好像有点奇怪”,可改为“这个现象较为异常”。
4. 逻辑连贯紧密:各部分内容之间过渡自然,问题提出后,研究方法要针对问题展开;资料整理要围绕研究方法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结论要基于资料整理得出,形成完整逻辑链。

三、范文展示
范文一:关于小学生近视情况的研究报告
1. 问题的提出:在学校里,我发现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这让我十分担忧。小学生近视的现状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小学生近视情况展开了研究。
2. 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设计关于用眼习惯、学习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问题的问卷,向本校三至六年级的200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 查阅资料:查阅医学书籍、眼科研究报告以及权威网站上关于近视成因和预防的资料。
- 访谈:与学校的校医、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的用眼情况和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的看法。
3.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 问卷调查结果: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1小时的学生占60%;写作业时坐姿不正确的学生占55%;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学生占40%。
- 资料查阅整理:近视成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环境不佳、缺乏户外活动等。其中,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约占30% - 60%,而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后天因素 。
- 访谈记录:校医表示,近年来学校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与学生用眼不卫生和缺乏运动有关;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学习任务重,用眼时间长,且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不够严格。
4. 研究结论:
本校小学生近视情况较为严峻,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坐姿不正确、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后天因素。
- 遗传因素在近视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后天的用眼习惯和环境对近视的发生发展影响更大。
-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用眼卫生的教育,合理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共同预防小学生近视。

范文二:关于家乡传统美食的研究报告
1. 问题的提出:家乡有许多美味的传统美食,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美食逐渐被人们遗忘。我想了解家乡传统美食的种类、制作方法、历史渊源以及传承现状,于是展开了此次研究。
2. 研究方法:
- 实地考察:走访家乡的传统小吃店、老字号餐馆,观察美食制作过程,与店主交流。
- 采访长辈: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家乡传统美食的相关故事和历史。
- 查阅文献:查阅地方县志、美食书籍以及网络上关于家乡美食的资料。
3.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 实地考察记录:发现家乡的传统美食有[美食名称1]、[美食名称2]等,[美食名称1]的制作需要经过[具体步骤1]、[具体步骤2]等工序,口感[口感描述]。
- 长辈访谈内容:长辈们讲述了[美食名称2]起源于[具体年代],是当时人们在[具体节日或场合]必吃的食物,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和情感。
- 文献资料整理:地方县志记载了[美食名称3]的历史变迁,从最初的简单制作到如今的多样化口味,反映了家乡饮食文化的发展。
4. 研究结论:
- 家乡传统美食种类丰富,制作方法独特,每一种美食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部分传统美食面临传承困境,主要原因是制作工艺复杂、年轻人对传统美食兴趣不足。
- 应加强对家乡传统美食的宣传和保护,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美食制作技艺,让家乡美食得以传承和发展 。

范文三:关于校园垃圾分类情况的研究报告
1. 问题的提出: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垃圾分类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回收利用至关重要。但我发现校园里垃圾分类情况并不理想,所以想研究校园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研究方法:
- 观察法:在校园内的教室、食堂、垃圾桶摆放点等区域进行观察,记录同学们的垃圾分类行为。
- 问卷调查: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校园垃圾分类设施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垃圾分类习惯。
- 访谈学校工作人员:与学校的保洁阿姨、后勤管理人员交流,了解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情况和遇到的困难。
3.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 观察结果:约30%的同学存在垃圾混投现象,食堂中剩菜剩饭与其他垃圾混放情况较为严重。
- 问卷调查数据:40%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较少;50%的同学认为校园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标识不清晰。
访谈内容:保洁阿姨表示,垃圾分类增加了她们的工作难度,因为很多同学没有正确分类;后勤管理人员提到,学校虽然开展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但效果不明显。
4. 研究结论:
校园垃圾分类存在同学们分类意识淡薄、知识不足,以及学校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学校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和宣传,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提高同学们的分类意识;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明显的标识;建立监督机制,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