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银行营收及利润重要来源,净息差不仅关乎银行内源资本补充,对资本市场颇为关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也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2023年,工行ROE为10.66%,高于国内银行业8.93%的平均值。姚明德的解释看似顾及“硬币的两面”。他称,虽然当前低利率环境对商业银行营收和ROE稳定带来一定压力,但低利率环境可减轻企业和个人客户债务负担,减少债务违约比例,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3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1.36%,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收入下降14%
在营收中占比不低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亦是市场观测银行的重要指标。
2023年,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1193亿元,同比下降 7.7%。此项收入占营收比重由2022年14.77%降至14.16%;但得益于非利息收入项中“其他非利息收益”上涨,2023年工行非利息收入较上年增长2.3%。
南方周末对比工行2021年至2023年财报数据发现,包括“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对公理财”“资产托管”和“担保及承诺”等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均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
另从业务贡献度来看,2021年至2023年,工行“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和“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两项业务一直位列细分项中前两名,对整体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比较2022年2023年两份财报,“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对应收入基本持平,而“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则下降14%。
但工行个人客户数和个人金融总资产并未减少,而是同比增加。截至2023年末,工行个人客户7.40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980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AUM)20.71万亿元,成为市场上首家零售AUM(资产总额)突破20万亿大关的银行。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数和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 16.3%和16.9%。
受资本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和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及保险业执行“报行合一”新规等因素影响,此项收入中的细分业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可见,个人AUM增长并未于当期兑换成与规模相匹配的收益,但仍可视作未来利润增长的基础。
拉长贷款久期,缩短存款久期
如何于逼仄的市场环境中管理好净息差?
针对这一疑问,姚明德列举了四项举措。一是优化大类资产布局,做好贷款、债券大类资产配置,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二是加大加快数字工行建设,构建大中小微各项客户体系,做好资金流量的结算,沉淀低成本的流量资金,同时促进中收;三是畅通贷款利率向存款利率的联动传导机制,缓解利率非对称变化的影响。适时引导降低存款利率,减缓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的幅度;四是做好自身的久期布局,平衡好当期净收益与长期经济价值。实施与国内外利率走势相匹配的、分币种的久期调控策略,增加长期价值储备。
姚明德特别指出,贷款久期每拉长0.1年,可以延缓NIM(净息差)下降0.7个BP;存款久期每缩短0.1年,可以延缓NIM下降2.3个BP。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通俗而言,上述措施涉及方向包括如何降低负债端成本、提高资产端收益及通过数字金融手段吸引低成本资金等。但在存款定期化日益严重的当下,缩短存款久期并非易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发现,2020年-2023年,工行定期存款在存款余额中的占比一直提升,与近年来银行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的走势相吻合。在利率下降但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下,2023年,工行支付的存款平均成本为1.89%,同比增加14个基点。这无疑加大了工行负债成本。
以姚明德的表态可以预判,工行存款利率将进一步下调。唯有此招,方可应对付息成本增加的趋势。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工行前期存款利率下调对负债成本的改善作用将在2024年进一步显效。叠加美联储有望逐步开启降息周期,进而降低外币存款成本,工行存款成本率有望同比改善。
工行在资产端可能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业务方向则会继续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则在发布会上透露,2023年,工行零售 普惠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提升了4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