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阳虚证。
此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症见食腹胀,腹痛喜热饮、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甚或腹泻,或见肢体浮肿,妇女可出现白带多而清稀,舌质淡嫩,苔白滑润。脾阳虚的患者常常胃阳也虚,出现胃虚寒证,可见上腹部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痉挛)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故宜温运脾阳、温胃散寒。
【山药猪肚汤】
组成:新鲜山药300克,猪肚1只,生姜6片,肉桂3克,盐适量。
制作:将材料洗净后,入砂锅炖至猪肚熟软,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开胃。
【陈皮牛肉】
组成:牛肉500克,陈皮20克,肉桂5克,香叶3片,八角2个,生姜6大片,调料各适量。
制作:牛肉洗净去血水,所有材料加清水入锅,炖煮至牛肉软烂,加生抽、盐调味,捞出即可。
功效:温中健脾,补气血,长肌肉。
(3)脾气下陷证。
此证可见于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患者;症状可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语声低微,懒于言语,食少腹胀,脘腹坠胀,舌淡苔白,脉无力。脾气下陷,脾胃相连,常常胃气也下陷,故又称“中气下陷”,故宜用补中益气举陷的治法。
【参芪烧活鱼】
组成:党参30克,黄芪30克,活鱼1尾(约1000克),调料各适量。
制作:活鱼洗净,油炸成黄色,捞出,将鱼、党参、黄芪放入砂锅,加葱、姜、料酒,加水适量同煮,沸后改以文火煨至汤浓,加盐调味烧开即成。
功效:益气升阳,补虚健脾。此药膳适用于脾虚中气下陷,久病常食,强健身体,不易感冒。
(4)胃阴虚证。
癌症化疗后损伤胃中津液,或热病后伤及胃阴,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等病可见此证候。症状可见口干舌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脘痞胀,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红,少津液,脉细数,宜用养胃阴的治法。
【黄精玉竹老鸭汤】
组成:老鸭1只,玉竹60克,黄精30克,姜3片,调料各适量。
制作:老鸭洗干净,斩成块;锅里放冷水,放入鸭肉,煮开后,转小火,撇去浮沫及浮油,加入料酒,把洗干净的玉竹、黄精、姜片一起放入,转小火煲2个小时,出锅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调补肺肾。痰湿重者不宜。
(5)水湿困脾证。
此证多见腹胀,不思食饮,恶心欲吐,口淡不渴,身重困倦,或便溏,或腹泻,舌苔白厚腻。此证又名“湿邪困脾”或“寒湿困脾”,宜用燥湿健脾、温中化湿的治法。
【鲫鱼赤豆煲】
组成:鲫鱼2条,赤小豆60克,白扁豆60克,陈皮10克,盐适量。
制作:赤小豆、白扁豆用清水浸泡1夜充分泡发涨开;鲫鱼除去鱼鳞、鱼鳃和内脏,刮去鱼肚壁上的黑膜,冲洗干净后晾鱼身表面;锅烧热后倒入油,6成热后下姜片和鲫鱼,两面稍煎片刻;然后与赤小豆、白扁豆、陈皮一起入砂锅里加清水煲煮;起锅前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此药膳适用于湿盛周身困重、水肿的人群。
【砂仁粳米粥】
组成:砂仁3克,粳米100克。
制作:粳米入锅中熬成粥后,砂仁研磨成粉状入锅中,搅拌均匀后煮5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化湿,芳香开胃。此粥适用于头身困重,不思饮食的湿浊困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