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江西省境内(与湖北、安徽以长江为界)基本都是东、西走向,江西省明明位于长江以南地区,按古人命名的规律来说,叫江南省更为合理,却叫江西,是有历史原因的。长江在从江西省快要进入安徽省的时候,开始转向东北方向,在安徽省内的长江段呈西南——东北流向。因此,长江在这里就有了东、西岸之分,长江以东就是江东,也称江左;长江以西的“江西地区”称为江右。
秦汉三国两晋时,“江西”指的不是现在的江西省,而是现在的安徽省长江西岸地区,当时是庐江郡(安徽安庆、六安一带)、九江郡(安徽淮南、滁州、合肥一带)。三国时,曹操和孙权在合肥一带争夺比较激烈。
公元213年,曹操下令长江沿岸州郡居民内迁,庐江郡、九江郡、蕲春郡、广陵郡等地百姓受到惊吓,拖家带口十余万,渡江进入江东。《三国志-吴主传》说:“江西遂虚”,主要是指现在安徽省的长江西岸地区。晋朝时,“江西”也是指安徽省长江西岸地区。
直到唐朝初,天下分为十道,江南道为其一,范围非常大,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东部等地。唐玄宗时,将江南道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的范围包括今江西省,湖南省东部、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