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园,看看中国国内园,有些什么?上海馆北京馆,隔一条街做了邻居。中国的魔都和帝都,打擂台了。有趣至极。
一千年历史看北京。北京会选取哪一个点,来阐述自己的历史?天坛、圆明园还是世界最大的宫殿?走进去后我惊呆了。我怎么都没想到,北京选择了最温柔的月亮。一轮与扬州月共生共荣的天上月。
天香云外飘
北京馆的主题是“一水共月明”。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扬州与北京,“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月的映照下,古色古香和红墙碧瓦与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勾勒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北京的月,以哪里为代表?“卢沟晓月”!我脑袋里瞬间冒出这个景。印象中卢沟桥周边很开阔,没有建筑,不好搞园林。
果然,不是卢沟桥那个景。不是现成的景。门前的桂花树与枫树,表明是秋天季节的风光。门额上“云外天香”,取自唐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意,与桂树相映成趣。进门左侧,沿蜿蜒长廊,是一座半月形独拱桥。这座桥仿照原圆明园“廓然大公”区的规月桥建设。圆明园的规月桥当时非常有名,如今只剩一点残存。在扬州,规月桥复活了。
乾隆曾经为这座桥题诗云:“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北京馆的规月桥,桥拱很高,符合当时皇帝乘船进入内湖的要求。规月之“规”,圆的意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桥的右前方,是一轮人造月亮倒映在水中,“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创意,是不是来自何园“片石山房”的水中月?水域不大,从规月桥走过去,很快就是进门的正对面。一座圆圆的月洞门那边,是什么故事?
恢复的规月桥
月,说不尽的温柔,讲不完的传奇。“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世举头看!”
走出北京馆,对面就是上海馆。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馆,会用怎样的现代化理念,给我惊喜?
嫩绿、苍绿、翠绿,绿荫如盖!这是上海?我看错了什么?我刚刚从上海回来,脑袋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林立的高架,才是上海啊。可是我没有走错,就是上海馆。上海馆的主题是“绿野仙踪”,浪漫美丽的故事!
按照中医说法,吃什么补什么,谓之平衡。上海给了我们当今时代最缺少的“绿色”!“金山银山,比不过绿水青山”!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旅游是黄金周不变的主题。这个五一的“井喷”之旅,便是证明。人们需要放松,需要到青山绿水的自然中,寻找老天的馈赠,聆听天籁的声音。这个绿野仙踪的上海馆,且行且看吧。
波浪形上海馆大门
占地不算大的上海馆,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婉转回环。之字形路线拉长了行走路线,增加了游人对绿色更多的感受。从波浪形大门慢慢走进,细细体会“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从小径走到“绿镜”,看看反射的光影,透漏的蓝天白云。绿镜被周边绿色环绕,一个静谧中的跳跃思维,颇具“魔都”风格特色。
在上海馆,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原本有些似是而非的植物。譬如薰衣草和鼠尾草,单独看好像能分清,放在一起,便傻傻糊涂了双眼,分辨不明了。还有各种蕨类,叶子长出来看,几乎都一样。这里,用了标牌,将它们一一区分。站下来细细品评,差异的细微处,可以分辨。
绿镜对面,一弯细溜溜的小溪道,有盛开的睡莲。紫色的睡莲,佛前的花。很多人簇拥在睡莲花前争相拍照。我看着拍照的人们。只有在大自然中,人们才会露出本来的天真,摘下在同事朋友跟前的面具。与睡莲相映成趣的是大葱花。高大的大葱花是我们调味品大葱的扩大版。我站定了细看,很想摘一点闻闻味道,控制住了。
一根根“棒棒糖”树球,绿色的主体上开满紫色的花儿。左一根右一簇,散发着清幽的气息。更好玩的是,在“棒棒糖”下面,有一个金属球,上面醒目地贴了个“小心烫手”纸条。这个金属球公功能是什么?收集太阳能吗?这是一段被称为“绿趣”的小道,果然有趣。
来一根棒棒糖
趣味,如果只有趣味的话,不如到植物园。于是我看到了“绿思”。一个少年独坐“死去活来”的森林中,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吗?我想起了如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无论哲人还是少年,热爱大自然的心,都一样。可是,如果仅仅只有自然,没有人类的美化与修复,杂乱无章的美,有时候真的不美。“思”,思了什么?
最后一段被称为“绿踪”,植物发展的几个阶段,便是几十亿年的光景。园林规划中常用的一些手法,常用植物的布置等,顺带着介绍了常识。
不得不说,魔都与帝都的擂台,我没能分出高下。独辟蹊径的设计,让两个城市馆删繁就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巨大的人造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