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本字是“繖”,在古文中也叫“盖”或“伞盖”、“罗伞”。隶书中伞是象形字,字形就像一把伞,上面是张开的伞面,下面是支架和把。

伞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说文解字》曾提到一种叫“簦”的物件:“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这是一种有柄的斗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实就是早期的伞了。在先秦时期,伞是一种贵重用具,孔子当年就曾遇到过没伞的尴尬。《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将行,雨而无盖。”孔子有一次出门,没多久下起雨来了,乘坐的马车上却没带雨盖,门人建议孔子去向弟子卜商(子夏)借把伞。孔子说:“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他认为子夏比较吝啬钱财,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扬别人之长处,避别人之短处,所以拒绝了借伞的建议。其实,孔子作为子夏的老师,去借他的伞,子夏当然不会拒绝。但孔子知道,子夏的心里可能会为伞会不会损坏丢失而担心。这里,他用行动向我们示范了与人交往时,应当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古至今,大凡实用性的物件,往往都是为与人方便才出现的,伞也不例外。后来,随着伞越来越常见,人们就开始为其附着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关于伞的歇后语是这样说的:“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僧人不蓄发和打伞会遮住天空的客观事实外,还因为古代用伞有规制,包括和尚在内的普通人,是不能随便打伞的——对古代的帝王将相、官宦贵族阶层来说,伞是用作官仪的工具,是权势威仪的象征。他们出行时,在轿上、车上都张着伞盖,也称“华盖”,彰显自己庇荫百姓的责任和权威。

好在,除了身份之外,伞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还是一种诗意和美的象征。古时大人物出行车上有伞盖,所以就产生了一个直击心灵的词汇——“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有些人,虽然是相伴一生到白头了,却还是和陌生人一样彼此无感;而有些人,走在路上初相遇,揭开车盖刚刚看到你,就一见如故,如同相知了一生那样的默契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