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一生主要靠吸食树木汁液而生存。其鸣叫声高亢嘹亮,尖而脆。所以在诗人笔下,蝉餐风饮露,声名远播,是清高玉洁的象征。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诗人身居高位而德行淳朴。于是吟咏蝉的饮露之洁和居高声远,以此抒写自身的高洁。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骆宾王《狱中咏蝉》
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将蝉与自身融为一体,通过咏蝉之洁而言自身之洁。
诗人因触怒武后而被人构陷入狱。因身陷囹圄而感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被露水打湿翅翼的蝉是难以起飞的,风太大太响,蝉声也是难以响彻天地的。犹如自己的一生,阻碍前行的人事太多,难免坎坷。只是自身的清远高洁,又能与谁说,又能几人信!
在这里,饮露高歌的蝉是清高的,是纯洁的。不带一丝烟火,不着一缕俗尘,清清白白,志趣高远。连它的鸣叫声,都仿佛能涤去心尘,洁净灵魂,所以诗人伫立于门外,迎风听蝉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远处山色苍苍,秋水潺潺,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让心,在这蝉声里纯碎、超然。
也许,也只有“⾏到⽔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才能够有如此的闲静悠然,随性随缘了。
更多的时候,蝉常因其生命的短暂,往往使诗人们闻蝉而悲,从而赋予蝉伤感悲愁的形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傍晚时分的郊外,骤雨刚停,在这清冷的黄昏,诗人就要与心爱的人离别了。多情自古伤别离,这一去便是千里烟波,相聚茫茫,此时的蝉声又怎会不凄切呢?于是诗人醉了,醉在离别的柳岸边,醉在秋夜的残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