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长江沿岸的渔民,
往往一天出海捕捞的渔获,
还不够他们自己吃一顿饭,
年均产量更是只有不到10万吨,
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渔民陷入了越捕越穷,
越穷越富,
生态环境越捕越糟的恶循环,
此时的渔民们才如同,
一个彻夜狂饮的醉汉酒醒一般,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长江禁渔已经迫在眉睫,
必须彻底禁止捕捞。
才能让长江不至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鱼”河域,
那么为什么政府禁渔,
要禁整整10年呢?
而且禁渔10年,
对那些渔民如何安置呢?
首先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
河鱼并非以一种速生速死的动物,
以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四大家鱼”为例,
它们从一枚鱼卵到性成熟 需要整整4年,
只有禁渔10年 才能让这些鱼,
有足够的时间繁衍2-3代,
形成鱼群 并拥有一套完整的生态链。
至于渔民的安置问题,
政府也不是没有考虑,
在实施禁渔法案之后,
政府和中央不仅给予了渔民,
相应的财政补贴,
同时鼓励渔民们转业,
而这个转业,
也不是随便找个坑乱填,
而是让他们从事淡水养殖业,
把中国人骨子里的“种田流”发挥到极致。
而且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渔业,
这些行业不仅用人多岗位,
而且大部分操作简单易上手,
适合渔民这种高年龄 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而且 长江禁渔后,
全国市场上每年都会减少10万吨河鱼。
淡水养殖业上需要发力,
而这些渔民 不仅拥有不错的赶海能力,
还具有丰富的渔业知识和技能资源,
是完美的淡水渔业养殖劳动力,
这一点在四川省泸州市马潭区就得到了验证,
在那里有一个名为“大春生态渔业”的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内的渔民 以合作工会的形式发展水产养殖业,
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和提供现代化科技科学辅助,
失业渔民则负责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技术,
双方合作共赢 带领当地失业渔民成功转业。
而这也的专业 也能提供附近的地区,
发展淡水鱼产品加工产业,
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进而带动物流和食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
发展成一条完整 先进的良性商业链循环。
现如今 长江禁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保护行动,
同时这场行动也证明了一个问题,
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
我们不是一个只会动嘴皮子的国家,
我们说过的事 一定会做,
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认真的态度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