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小雯8岁了,今年暑假去医院检查,骨龄测出来已经近10周岁了,被诊断为真性性早熟。除了日常饮食和运动上的注意事项外,医生还建议小雯与爸爸妈妈分房睡。小雯妈对于孩子性早熟的情况很重视,从医院回来不到一个星期,就让小雯分房睡。
可是小雯从小跟爸爸妈妈一起睡,别说分房睡,连分床睡都没有尝试过。突然要分房睡,小雯非常不适应,经常央求妈妈不要让她一个人睡觉。
分房睡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环节,就像婴儿期断奶。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分房睡。
孩子一个人睡觉
一、为什么和孩子分房睡屡次失败?1.泛灵心理在作怪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孩子在某个阶段,会把一切东西都看做是具有生命力的,比如他们会跟布娃娃讲话、照顾布娃娃的起居。
受泛灵心理影响,孩子经常分不清绘本上、电视上出现的妖魔鬼怪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所以,当晚上一个人睡觉时,面对黑乎乎的环境,孩子就会想象出黑暗中隐藏着未知的怪兽。
而且,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脑洞很大。一点点未知的亮光就能想象成怪兽的眼睛,窗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浮想联翩。从而产生恐惧,不敢一个人睡。
孩子一个人怕黑
2.分离焦虑让孩子倍感孤独
分离焦虑是指孩子与亲人分开时产生的焦虑、不安、难过的情绪。初次入园的小孩总会哭闹着不肯上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离焦虑。不过,分离焦虑的行为不仅表现在孩子不肯上学,还表现在孩子不肯单独睡觉。
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规律和环境的改变。从孩子出生起,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总会有家人陪在身边。即使上了学,平时也有同龄的小伙伴和自己玩,孩子很少有独处的时间。
可一旦孩子开始尝试分房睡,他就不得不独自睡在一个房间,这对习惯了被陪伴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与父母一起睡觉时,睡前可以与父母聊天、听妈妈讲故事,半夜妈妈会帮忙盖被子……生活规律、习惯、环境发生了改变,有些孩子会感到孤独和不适。
3.受孩子自身气质影响
美国儿科医生托马斯和切尔斯把儿童气质分为三个类型:
容易抚育型:生理活动有规律、对新刺激表现接近、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反应强度中等、心境积极,活动量中等。(占75%)
发动缓慢型:初次接触到新刺激和新事物是退缩的、适应能力很低、反应强度很弱、坚持度不高。(占15%)
抚育困难型:生理活动无规律、对新刺激表现躲避、不易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反应强度较大、心境消极,坚持度较强,刚开始适应慢,挫折感强。(占10%)
由以上三种分类可以发现,容易抚育型的孩子占75%,发动缓慢型和抚育困难型的孩子共占25%。也就是说,有25%的孩子适应能力较低,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比较慢。
平时生活中,你可以多观察下你家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活动表现,从而对孩子气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孩子平时吃饭、睡觉或者玩的时候身体动作比较多还是少;平时睡觉、上厕所是有规律的还是毫无规律;对新环境是容易适应还是较难适应;对新事物的态度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在做一件事时注意力集中还是分散。
孩子气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对于以上问题,如果你大部分选择前者,那说明你的孩子比如容易抚养;反之,如果大部分是后者的话,那你的孩子可能相比其他孩子要难带一些,需要父母更费心,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初入园不适应、分房睡不适应,可能是受其自身气质的影响。
二、孩子到了适龄不分房睡,会有哪些影响呢?
1.错失独自面对孤独并战胜恐惧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独立性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抓住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到了适龄还不分房睡,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也会让孩子错失独自面对孤独并战胜恐惧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到了适龄不分房睡的孩子不具独立性。我们这里说的是,孩子较好的自理能力是其该阶段独立性的一个表现,孩子的独立性应从小培养,其中分房睡就是孩子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