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到底有没有“鹿”?让考古和史载说话
作者 陈伟群
十二生肖在中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相,每个农历年都对应有一个生肖动物。但人们却很难说出:十二生肖的起源到底是怎么来的?世间那么多动物,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代表十二生肖呢?又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以鼠为首,猪为尾呢?为什么其中既有家畜,又有野生动物,更有像龙这样的虚构的图腾呢?人们试图加以求证,整理后发现最少已有十种说法:天象星宿说,图腾崇拜说,古代生活说,趾爪奇偶说,动物习性说,木星运转说,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说,轩辕黄帝说,道教玉帝说。表现出人们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鹿”和“十二生肖”的角度来分析,应该会增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来我们一起看看和分析这四个变化:从生活反映的分类变化看,从实物反映的历史变化看,从史载反映的关联变化看,从时辰反映的取舍变化看。这是独创的和首次的研究分析。
从生活反映的分类变化看
在中国古代,用于计算一日的时辰,采用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现今的文化生活中,仍为习惯沿用。每一种动物的特性反映了这一时辰特点阐释的记忆。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在现今的生活中,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元素。
十二生肖,又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中国自古以来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五行、方位和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在某种程度牵动着今天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数千年直至今天,如果没有现代考古的发现,我们无法靠想象或靠愿望,把“鹿”和“十二生肖”系列在一起,更不知道曾经有过:“午,鹿也。未,马也”。而今天则是“午马”;鹿,不在“十二生肖”系列。
从实物反映的历史变化看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我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秦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十二地支(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而“鹿”在这系列中。这实物让我们见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动物代表十二地支(生肖)了,而“鹿”在“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因为第11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与我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处于同一时代的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1号秦墓,论定墓葬为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239年)中记载“午,马也。”而“鹿”没有在这“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放马滩秦简还有五音、干支、主客、五色、五方、十二时、五行、五灵相配法则,也表明五行、方位和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及关联的阐释系统,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雏形。
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2000年1月出土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有785枚。其中数术筒703枚,内容基本相同于睡虎地、放马滩秦简《日书》,可以互相比勘;孔家坡简牍《盗日》也是“午鹿”“未马”。这实物让我们见证:在秦末汉初时期,“鹿”也还有出现在“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之中(根据木犊“二年正月王子朔”的记载,论定墓葬时间应为淮南王刘长二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
今湖北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表明,在公元前223年秦军破城俘获楚王负刍,楚国亡后,经秦代到汉代初,在今湖北这地域的“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还是“午鹿”有“鹿”。而今甘肃在战国时期属秦国,通过比斟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公元前239年)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公元前217年)、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公元前195年),表明秦国、楚国的“十二地支(生肖)”最突出的不同点是:秦国为“午马”“未羊”,楚国为“午鹿”“未马”。到了秦代并没有统一“十二地支(生肖)”的动物,最少直至汉代初期(汉高祖)还是这样。显然,不是战国时期或秦代、汉代,不分鹿和马,指鹿为马。
还要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已经出现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在兽名、干支排列上与后世十二生肖总体相似,其使用方法、占卜逻辑也与后世生肖相类,由此可推测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应是后世十二生肖的雏形。即:中国的“十二地支(生肖)”为域外泊来之说是占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