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黄秋霞
再过不久,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志愿者日。恰逢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作为冬奥会不可或缺的筹办力量,青年志愿者们是如何进行培训、服务的?冬奥会志愿服务经历将带给他们什么影响?是否为正式赛期做好了准备?记者专访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白若辰。
“冬奥离我们越来越近,虽然正式的考验还没到来,但我已经感受到她带来的变化。”电话那头,结束测试赛志愿服务后的白若辰已然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早出晚归地“扎”在图书馆查文献、做笔记;在北京冬奥组委搭建的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IKM)上一遍遍地刷题学习、背诵知识点。她相信:“带着这段时间积累的抗压能力和坚强意志,我肯定能够出色完成毕业设计,能够扎实掌握志愿培训课程内容。”
10月13日至24日,“相约北京”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两项国际赛事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作为该场馆志愿者的主源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派出了在场馆管理、注册、防疫等领域的78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白若辰正是其中一员。
白若辰告诉记者,自9月开始,她便进入了“冬奥时间”:从志愿者的选拔、考核、培训到志愿工作的宣传,从志愿者群体的联络到协调解决现场困难等,均有她活跃的身影,“首都体育馆志愿者人数较多,打卡提醒、防疫提示、激励关怀、志愿者之家建设等具体工作都较为琐碎,耐心和细心必不可少。”接下来,根据统一安排,她将在线上学习志愿服务的基础知识,通过相关的能力测验。此外,临近赛期会按岗位进入首都体育馆实战演练。
服务冬奥测试赛期间,因工作经验不足、服务周期长、天气寒冷、专业性强等,志愿者们都面对不小的挑战。作为专门为志愿者群体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中的志愿者”,白若辰通过总结实际经验来提升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对接志愿者的困难,帮助大家鼓足干劲。
白若辰介绍,如在对接志愿者的联络工作中,大家会提前划分区域,确保能一对一、全覆盖沟通,并将每天问题集中汇总、协调解决。分领域设置联络群,为每个群选出一位负责人,按时报送群成员的健康情况、工作动态、培训情况、需帮助事项等,以便快速对接。“我们结合冬奥元素,为每个人送上定制的生日贺卡和集体录制的祝福视频,还为大家发放暖宝宝、留言本等,通过暖心的团建活动为成员留下专属、美好的冬奥记忆。”
谈及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忙碌并快乐”的志愿者,白若辰告诉记者,“这颗种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就已经悄悄萌芽。”当时,11岁的她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看奥运会,印象中“奥运热情洋溢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一天在北海公园游玩时,她不小心跟父母走散。焦急之下,她找到戴着奥运标识的城市志愿者,在其耐心帮助和陪伴下,才得以跟父母汇合,“那时的我就梦想以后也成为奥运会的一员,拥有暖心的微笑,主动地帮助别人。”
“这段时间以来,我能感受到同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力量,同时,也很感谢背后支持我们的学校、冬奥组委会,为我们‘一人一策’解决学业、生活上的‘不便’”,白若辰说,会以跑秒计时的状态、压线冲刺的干劲,在不落下学业同时,做好自己的志愿本职工作,勇于担当,呈现首都北京的亮丽形象,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让青春色彩辉映冰雪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