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5-02-28 23:30:3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1)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中国人过年背

后那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顺便聊聊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一次性带大家读懂中国春节!最近,春节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就从历史渊源、汉字演变、节日习俗、文化内涵、诗词典故,还有一些延伸思考等多个方面,为大家展开这幅关于春节的宏大文化卷轴。内容很多,大家记得点赞、评论、转发,方便之后复习回看!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距今约一万年前,那时候,咱们的祖先从洞穴走向旷野,在河流附近建房定居,还试着种植、驯化野生水稻。虽然当时的稻子没现在饱满,狩猎和采集仍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但驯化水稻这个举动,彻底改变了历史走向。从这开始,人们不再只是被动等待大自然的馈赠,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事,祖先们急需一种新工具 —— 历法,用来分清四季循环、日月轮回的起点和终点。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2)

祖先们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晚上就仰望星空。经过无数个繁星闪烁夜晚的观察记录,他们发现了北方夜空中最明亮的几颗星星,因为形状像酒斗,所以被叫做北斗七星。这七颗星都有超好听的名字,从斗身到斗柄依次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它们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天枢又叫贪狼星,象征统治和管理;天璇又叫巨门星,象征口才和表达;天玑又叫禄存星,象征富贵和长寿;天权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曲星,象征文运和才华,像商朝开国元勋伊尹、王子财神比干、北宋包拯和范仲淹等饱学之士,都被认为是文曲星下凡。玉衡又叫廉贞星,象征权力和制衡;开阳又叫武曲星,象征武力和财富,民间觉得姬发、关羽、狄青等人是武曲星君下凡,掌管天下武运、维护太平;摇光又叫破军星,象征勇敢和祥瑞。

在四季的更迭中,祖先们还发现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自东向西旋转,这一现象被称为 “斗转星移”,就像《易经》里记载的那样。而且,他们留意到,每当斗柄从东北方转到东南方,大地就会积雪消融、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斗柄从东南方转到西南方时,气候就变得高温多雨。

慢慢地,祖先们总结出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的规律。后来,他们更精确地测算出北斗七星每天旋转一度,每月旋转三十度,每个季节旋转九十度,一年刚好旋转三百六十度,据此画出四季北斗绕极图。经过不断融合、简化,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万字符。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万字符正式成为一个汉字,读作 “万”,还衍生出阴阳调和、宇宙轮回、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广泛应用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建筑、瓷器、服饰装饰上。你看,咱们老祖宗不仅发展了天文学,还在美学和设计上领先了其他国家一大截!

时间来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时代。为了更精准地划分时间,黄帝命令太阳女神常羲观测太阳运行规律,月亮之母常仪观测月亮运行规律,然后让大挠氏把日月运行、四季变化和昼夜轮回的规律结合起来,制定了历法,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大挠氏还根据星宿运行规律,创制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天干加一个地支相互配合,就能用来纪年,比如今年是乙巳年,去年就是甲辰年,天干地支六十年为一个轮回,也就是一甲子。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3)

像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是庚子年;六十年后的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同样是庚子年;再六十年后的 1960 年,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庚子年;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爆发,依然是庚子年,“六十年轮回一甲子”,真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好在这些多灾多难的庚子年和经济衰退的甲辰年都过去了,2025 年是乙巳年,这一年有两个立春,分别在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今年端午节和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和国庆节都连在一起,好日子特别多,在这里也祝大家福暖四季、事事如意、岁岁平安!

到这儿,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时间能被精确测量计算,年月日时的概念也逐渐清晰。这套历法叫黄帝历,因为参考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所以也叫阴阳历,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阴历、阳历的由来。很多先秦典籍的记载都被考古发现证实了,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几乎每版都有天干地支的内容,说明至少在殷商时期,天干地支的运用就已经很广泛了。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4)

黄帝的长孙颛顼在位时,对原有的历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命名为颛顼历。下一任帝王帝喾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以及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制定了直接指导农业耕作的节气。后来,随着对气候和物候变化的观察越来越深入,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形成了四立二分二至共八个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正式纳入太初历,成为指导黄河流域农耕生产的重要历法补充。“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简洁明了的四十八个字,成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指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用。而且,这些节气的名称富有诗意,给文人墨客提供了超多创作灵感,杜牧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的是清明,刘禹锡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描绘的是夏至。不仅如此,把全年二十四节气的影长画出来,将影长末端的点连成线,还能得到太极图,二十四节气真是兼具实用和浪漫!

传说尧在位时,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百姓苦不堪言,历法也乱了套。尧废除太阳历,只用太阴历,还命令后羿射落九个太阳,这就是后羿射日故事的原型。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后羿射日虽然是神话,但上古时期确实出现过极高温气候。到了三皇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在位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天文历法。舜帝把一个历法轮回定为一载,在每一载的第一天,带领百姓祭祀天地,感恩天地和祖先的恩德,寓意辞旧迎新,久而久之,就有了辞旧迎新之节。

夏朝大禹时期,重新启用阴阳历,并改名为夏历,把一载改为一岁。商朝沿用夏历,但把一岁改为一祀,因为商人特别重视祭祀祖先,一年四季都祭祀,祭祀一遍就叫一祀。周朝又把历法改名为周历,从这时起,才把循环的一个轮回从一载、一祀、一岁改名为一年,辞旧迎新之节也改名为年节。在年节期间,门神、财神、灶神等都享受人间香火,人们借此期盼诸神保佑,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安康。

那 “年”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年” 的甲骨文很形象,上面是一株稻谷,谷穗下垂,代表粮食成熟;下面是一个人,弯腰伸手,像是在背东西,合起来就是人们收割庄稼或者把粮食背回家的意思。上古时期,中原地区谷物一年一熟,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 “年,谷熟也”,考古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也经常出现 “受黍年”“受稻年” 这样的文字,说明 “年” 最初指的就是谷物成熟,后来引申为一年的收成,进而有了时间意义上一年的含义,还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岁数等意思。可以想象,上古时期人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庄稼后,会欢聚在一起庆祝、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慢慢地,这种活动就演变成了固定的节日,也就是后来的年节。所以,年节最初起源于祭祀祈福,和 “年兽” 之类的说法可没关系哦。

上古时期各种历法的正月都不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正月。其实 “正月” 原本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是新一年的开始,但秦始皇为了避讳嬴政的名字,把 “正” 改为 “征”,一直沿用到现在。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才确定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第一天,并命名为元旦,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这一民族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司马迁担任的太史令相当于汉朝的国家天文台台长,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务,编写《史记》是他的职责,而规划王朝历法更是重要任务,他只用了两三年就推出了更精确的历法。

在先秦两汉时期,过年还有元日、上日、改岁、岁旦、正日等不同称谓。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关于除夕守岁的文字记载,像《荆楚岁时记》里就写着 “岁暮,家家举家聚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这一时期,过年还有岁首、岁朝、元辰等说法。到了唐代,过年成了法定节日,有年前三天、年后四天的超长假期。唐代过年这一天,主要沿用汉武帝时期元旦的说法,也有元日、新正、新元等称呼,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的就是当时的过年景象。

在盛唐气象的影响下,过年的民俗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舞龙舞狮从祭祀礼仪逐渐演变成民俗庆祝活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写下了最早的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启了写春联的历史。宋元时期,吃饺子、放爆竹、拜年、游庙会等年俗在民间流行起来。饺子形状像金元宝,寓意财富和团圆,不过中国地域辽阔,南北饮食差异大,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则更注重饮食的精致和多样,像年糕、汤圆,都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南方吃年糕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五代十国的《云仙散录》里就记载了洛阳地区正月十五吃糕的习俗。

明代时,民间流行鞭春牛,这是一种农耕仪式。过年前后是立春,立春之后就要春耕,为了提醒大家及时春耕,不要耽误农事,人们就鞭打春牛。这个春牛最初不是真牛,而是用桑树的木材做框架,再用泥土拌稻草糊在上面制成的。

这背后还有个故事:三皇五帝时期,黄帝的长子少昊带领百姓到黄河下游,让大家从游牧改为农耕,并派儿子句芒负责监督管理。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天文历法,句芒就在寒冬快结束时,采集河边芦苇草烧成灰烬放在容器里,日夜守着。冬去春来,阳气上升,容器里的草灰就会飞扬起来,这时句芒就通知大家翻土犁田、准备播种。可负责翻土的黄牛还在睡大觉,有人建议鞭打黄牛,句芒不同意,他让大家用泥土捏成牛的形状放在黄牛身边,然后鞭打土牛,响声惊醒了黄牛,它赶紧下地干活。当年因为耕作及时,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也更喜爱耕种了。据说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名字也和句芒有关。明代鞭春牛的仪式很讲究,一般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代表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村民们一拥而上把春牛打烂,把土拿回家撒在庄稼田里,祈求丰收。

清朝对过年更加重视,从康熙皇帝开始,就有皇帝亲笔写福字赐给臣子的习俗。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他的张贴在后宫、御花园等地,剩下的赐给王公大臣,大家都以获得福字为荣。北京恭王府里的福字碑,上面的福字就是康熙御笔,乾隆时期这块碑神秘失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总理主持修缮恭王府时,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密云洞内意外发现了它,这块福字碑被称为 “天下第一福”。清代民间,猜灯谜是最流行的民俗活动之一,春节前后,各地大小城镇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在民国之前,咱们中国人只过元旦这一个年,这里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可不是一回事哦。“旦” 字的甲骨文最初是上下两个四边形,上面代表宇宙空间,下面代表大地,古人认为天地是两个无边无际的平面空间。后来一些写法用中间加了点的多边形代替下面的四边形,强调日出而天地分的含义。到金文时,代表大地的多边形简化为一个实心点,篆书时这个点又变成了一横,代表地平线,所以 “旦” 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有起始、开始的意思。正月初一正值 “三元” 之际,古代历法学家认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一个月、一天的开始,称为 “三元日”,也就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 也有开始的意思,把过年这一天称为元旦再合适不过了。从汉武帝太初改制后,“元旦” 一直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日子。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朝威仪不复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意识到和西方的差距,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向西方学习,清政府派出很多年轻人出国留学,还购买外国军舰组建近代海军。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改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一月一日、两个元旦。很多老百姓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且人们发现汉武帝推行的太初历中,元旦和立春这个节气很近,立春寓意又很美好,于是民国政府就把原本在立春过的节日移到旧历正月初一,并取名为 “春节”,让大家在传统新年时有节可过。严格来说,“春节” 这个词从产生到现在只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但从节日内涵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过年的历史超过了五千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决定世界公历和我国传统夏历并行,1970 年我国把传统夏历改名为农历。农历可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阴阳历,也就是夏历。1983 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春节联欢晚会,看春晚成了新时期过年的新习俗。不过大概在 2010 年左右,接受多年教育的 80 后、90 后,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感觉像是在被教育,再加上很多地方不能放烟花爆竹,吐槽春晚就成了现在流行的春节活动之一。

纵观这几千年的发展,春节其实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易学、美学、文学、哲学等多种文化的聚合与浓缩,一部春节史就是一部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春节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源自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成果,源自《易经》和民俗、艺术融合的审美精华,更源自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这个角度看,春节成为非遗是实至名归。

关于春节申遗,还有一些思考想和大家分享。从历史上看,“春节” 这个名称才一百一十多年,是民国时期为了和西方接轨,放弃了原有的 “元旦”,才拼凑出 “春节” 这个名字,用来指原来的新年。其实真正能代表几千年农耕文明下中国人集体庆祝的节日名称,应该是 “过年”“新年” 或者 “元旦”“元日”,在世界上用 “the New Year” 更合适,为什么要用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来申请非遗呢?

历法可不只是告诉我们哪天是哪天、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它还是对时间的定义权。咱们国家有文物证明的历史长达八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四千年,可现在我们却用公元纪年,说今年是 2025 年。古代周边国家来咱们这儿,可不只是为了换几件衣服、要点锅碗瓢盆,他们更想要咱们的历法,因为农业是根本,有了历法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获。这说明咱们的历法在几千年前就很优秀、很超前。可现在我们放弃了传统的 “元旦”,改用 “春节”,这里面反映的文化现象,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呢?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申请意识、西方话语权、文化复兴,还有像韩国申请拔河、摔跤、泡菜、江陵端午祭这些非遗背后的文化现象,都可以深入探讨。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5)

,

栏目热文

中秋国庆同一天的来历(中秋与国庆同一天几年一次)

中秋国庆同一天的来历(中秋与国庆同一天几年一次)

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是同一天,实属少见。根据计算,两节大致19年重复一次,今年闰月出现在6月,七夕、中秋节也跟着后移...

2025-02-28 23:27:34查看全文 >>

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

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

在佳节篇里提到,关于中秋佳节的诗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过其他佳节,故宜另外专篇分享中秋节的诗词佳作。中秋节之所...

2025-03-01 00:03:26查看全文 >>

国庆习俗简单介绍(国庆有什么习俗该干什么)

国庆习俗简单介绍(国庆有什么习俗该干什么)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春节期间,安昌古镇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年味,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

2025-03-01 00:09:06查看全文 >>

国庆的习俗简短(国庆的由来和习俗)

国庆的习俗简短(国庆的由来和习俗)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转眼间明天就要到“国庆节”了,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作为新中国...

2025-03-01 00:07:06查看全文 >>

我国国庆有哪些习俗(国庆有什么习俗该干什么)

我国国庆有哪些习俗(国庆有什么习俗该干什么)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以及习俗中国国庆节的由来与习俗:从历史到现代的深刻反思“国庆节,是什么让你我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在每年1...

2025-03-01 00:11:12查看全文 >>

中秋节的由来和国庆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时间和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和国庆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时间和来历是什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虽然是东拼西凑,好歹也凑成了3天假期,这让一些短距离的亲人们得以团聚。像我们距离有点远的,就只能...

2025-03-01 00:03:53查看全文 >>

中秋的来历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和来历是一个意思吗)

中秋的来历国庆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和来历是一个意思吗)

共赏中秋月,最美是团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在这个温柔又充满诗意的日子里《传奇中国节》将带大家过一个热闹中秋!月满盛京...

2025-03-01 00:08:48查看全文 >>

中秋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

中秋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

2025-03-01 00:01:01查看全文 >>

中秋节与国庆节的来历美篇(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

中秋节与国庆节的来历美篇(中秋节的来历和国庆节的来历)

来源:参考消息网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据拉美社9月16日报道,北京举办灯会,以作为庆祝中秋节和迎接国庆节的一部分。灯会...

2025-02-28 23:56:12查看全文 >>

运动会跳高加油词简短(跳高运动会加油简短精美30字)

运动会跳高加油词简短(跳高运动会加油简短精美30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王嘉陵(左)在学生王宇夺得2017年天津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后一同庆祝。 倪敏哲摄 核心阅读从业余体...

2025-03-01 00:04:3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