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背景
贫困问题的严峻性
贫困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中国面临着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尽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在设立国家扶贫日之前,仍有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贫困程度较深:这些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也严重滞后。一些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贫困代际传递风险加大;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贫困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障碍。没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设立国家扶贫日,体现了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扶贫工作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贫困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通过设立国家扶贫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力量的参与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贫困问题,积极参与扶贫事业。设立国家扶贫日,为企业参与扶贫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契机,有助于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技术、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爱心奉献:社会组织和公众也对贫困问题高度关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奉献爱心。国家扶贫日的设立,可以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扶贫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社会意义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于网络)
审核 | 闫丽华 安思达
海报制作 | 张棋垚
编辑 | 司岳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