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条:手机不能带去学校。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读: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 第六条: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解读:这涉及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 第七条: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解读:做人要诚实善良。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 第八条:如果你不愿意当面说的话,同样不要通过短消息、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说。解读: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
而且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 第九条:在公众场合:关机,至少静音。特别是在餐厅、电影院,或与人讲话时。你是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不能让手机改变这一点。解读: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
想想,当你想安安静静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当你在图书馆正在思考一道问题刚刚找到头绪的时候,如果别人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地响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在需要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 第十条: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的私处或其他任何人的隐私部位的照片。别笑,尽管你觉得自己够聪明,但总有一天,你会受到诱惑。这是危险的,可能会毁了你十几岁、大学和成年以后的生活。这始终是一个坏主意。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比你更强大。所以,覆水难收,包括一个坏名声。解读:告诉孩子黄毒的危害。● 第十一条: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一切。全身心地去感受生活,这些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解读: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 第十二条:偶尔把手机留在家里,然后放心地出门去。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没有手机你也会过得很好。解读:不要被手机绑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曾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iPhone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

● 第十三条:用手机时不时玩点文字游戏、拼图或脑筋急转弯游戏。解读:寓教于乐。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 第十四条:用你的双眼看世界。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国内就是百度了)。解读:不要当低头族。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它来发现生活的美好,当你抬起头,看看天空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