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今天唠唠孩子对妈妈的那些称呼!世界上妈妈这个角色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吧?在咱们国家,孩子对妈妈的称呼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常见的像 “妈妈”“妈”“老妈”,看似就差了一两个字,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之前网上有个消息特别离谱,美国马萨诸塞州居然通过法案,要用 “分娩者” 代替 “母亲” 这个称呼,咱中国可不一样,对母亲那是打心底里尊重,亲昵称呼多得很。就说这些称呼带来的感觉,那真是各有不同。
我就认识好几位宝妈,她们聊起孩子的称呼,都特别有意思。有位宝妈满脸幸福地说:“每天去幼儿园接宝宝放学,小家伙老远就喊‘妈妈’,那声音软糯糯的,我这心瞬间就化了。每次听到,就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可爱,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他。” 还有位宝妈笑着讲:“我家孩子一直叫我‘妈妈’,我可喜欢听了,感觉这称呼里全是依赖和亲昵。”

不过,也有宝妈分享了不同的经历。一位宝妈回忆道:“我家孩子以前叫我‘妈’,再往前也是叫‘妈妈’,具体什么时候改的称呼,我都记不清了。但孩子改口叫‘妈’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不适应,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孩子和我没那么亲了。可听久了,也就习惯了。”
另一位宝妈也跟着说:“我家孩子也是,小时候叫‘妈妈’,特别粘人。等上了小学高年级,就改成‘妈’了。后来上高中住校,直接喊我‘老妈’。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我哪老了呀?但听多了,又觉得这称呼里藏着不一样的感情,好像孩子和我更亲近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好多孩子对妈妈的称呼变化都差不多。小的时候,像婴幼儿时期、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基本上都喊 “妈妈”;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不少孩子就改成叫 “妈”;等上了高中、大学,“老妈” 这个称呼就频繁出现了。这到底是为啥呢?
年幼时喊 “妈妈”,是安全感的 “信号弹”。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接触到的对妈妈的称呼就是 “妈妈”,而且小孩子爱用叠词,“妈妈” 叫起来顺口。但最重要的是,“妈妈” 这两个字的叠声,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呼唤是高频的,仿佛只要喊得够快,妈妈就能马上出现在身边,满满的安全感就来了。想象一下,小宝贝奶声奶气地喊着 “妈妈”,小手还不停地挥舞,就是希望妈妈赶紧来抱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