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高气爽,丹桂飘香,秋,是一个品茶的季节。
秋茶的时节
茶是合着节气、杂揉地域的生灵,不同的季节,做茶、饮茶、烹茶亦不同。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而定,茶可分为春茶、夏茶与秋茶。
一般而言,地处亚热带的茶区春、夏、秋茶采茶,但茶季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有的以时令分:清明前至小满为春茶,又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茶,也称为早春茶)。
小满至小暑为夏茶,小暑至寒露为秋茶。其中,立秋至白露之间采摘的茶,又叫“白露茶”,也称“早秋茶”;从白露之后到十月上旬,采摘的茶叶叫晚秋茶。

古人道:“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到了白露节气前后会再次进入生长佳期。“秋白露”作为秋茶的代表,很受老茶客们特别喜欢。
古人认为秋茶是最好喝的,其滋味及汤色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虽然营养成分不如春茶,但是秋茶的香气非常浓郁,尤其以有“春水秋香”之称的铁观音为代表。
秋茶的历史
唐代以前,历史上关于秋茶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那是茶农只采春茶,秋冬茶一概留养的缘故。汉武帝时期,可以见到“荈”(chuǎn)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是“采摘较晚的茶”——有人认为就是指秋茶。

到了晋朝,第一篇“茶叶专题文章”出现——《荈赋》。《荈赋》中第一次写到种茶的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用器为陶瓷,第一次写到茶汤特点。作者和朋友在初秋时节,趁着农事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上山游玩,看到满山布满茶树,便即兴采摘起来。
这个时候的秋茶采摘,可以理解为农闲时的娱乐活动,并无他意。
唐代,茶圣陆羽独尊春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秋茶就销声匿迹了。
中唐诗人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到:“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在晚唐期间,一位和杜甫齐名的诗人许浑的诗里写到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
另外:“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在寥寥无几的叙述里,虽无法窥见秋茶的全貌,但也能得知从晚唐起,民间已有喝秋茶的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