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香料来源广泛,通过对外贸易传入的香料,被加入口脂制作,为口红升级换代提供了可能。
一盒小小的唇脂,侧面体现了大唐的开放与包容,反映了反映了唐朝对外贸易的繁荣。正所谓“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大唐的口红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香气,一点也不输现代口红。
《千金要方》等古籍,记载了唐朝口脂的制作方法。唐朝口脂制作工艺讲究,既讲究色,又注重香,色香味俱全。
- 唐朝口红的色号
唐朝的口脂色号不单一,有大红、淡红、粉红、檀色(肉色)、黑色、紫色等,色彩丰富。如何得到不同色号的口脂?只要在制作过程,调配原料就行。
比如,崔知悌记载的一个方法,想要紫色口红,先把黄蜡融化,然后放入紫草煎制;想要肉色的,那就用一点黄蜡和紫蜡;想要红色的,在蜡中加入朱砂就行。
在制作口脂中,原料的配比也有讲究。比如制作红色口脂,需要一两蜡,两粒黄豆大小的朱砂。
- 唐朝口红的香气
配好颜色后,就需要加入特制香料。这个过程可以区分口脂和唇脂:“以甲煎和为膏,盛于匣内,即为甲煎口脂,如无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脂也。”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的解释更直接,他说:“甲煎,以诸药及美果、花烧灰和蜡成口脂。”
甲煎制作过程繁复精致,多种香料通过浸泡、小火熬煮、密封微火烘烤等工序,方成香气各异的甲煎。
- 唐朝口红的形态
唐朝已经出现管状口脂,《外台秘要》记载了做法:“取竹筒合面纸裹绳缠,以熔脂注满,停冷即成口脂。”
不过,管状口脂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当时的口脂多数还是用盒子盛放。
用盒子盛放口脂,用起来比较方便。有需要的时候,揭开盖子,用指尖挖出一点,点、注、或匀在嘴唇。白居易就生动描绘了这一画面:“朱唇素指匀”。
口脂制作属于手工业,口脂制作工艺繁复精细,足以体现唐朝手工业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