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资力量匮乏,连队与学校积极沟通,发动大学生士兵成立了校外辅导员小分队,定期给孩子开展辅导活动,目前已累计发动官兵辅导学生150余人。
在校外辅导员队伍里,彭国棋是当之无愧的带头人。入伍前,他曾在地方大学学习音乐专业,第一次到迈丹小学辅导,就深受师生欢迎。
阿克丽努尔·买买提库尔班喜欢唱歌,在彭国棋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很多歌曲,最喜欢的是《大中国》和《我和我的祖国》。谈及梦想,她说,将来想当一名老师,回来教比自己更小的孩子。
学生说:没有官兵叔叔,人生或许只是以迈丹为圆点,周而复始画着小圈圈
2018年,18岁的古丽再娜.帕哈尔考上吉林大学医学院。在迈丹村民的眼里,她是“走得最远的孩子”,是全村人的骄傲。
古丽再娜.帕哈尔记得刚入学没多久,她参加了一次人生规划讨论课——“我来自何方,我归向何处”。在那次讨论课上,当古丽再娜.帕哈尔向同学们展示了迈丹村。同学们充满好奇与新鲜,同时也表示难以置信:“没想到还有这么偏远落后的地方。”
那一刻,古丽再娜.帕哈尔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迈丹边防连的官兵叔叔,自己的人生或许只是以迈丹为圆点,在中国最西陲的山沟沟里,周而复始地画着小圈圈。
古丽再娜.帕哈尔的家庭条件十分困苦,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但在小学五年级时,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懂事的她已悄悄做好了辍学准备。
幸运的是,迈丹边防连的官兵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捐资助学活动,成绩优异的她成了重点关注对象。除了必需的学习生活用品,时不时还有解放军叔叔给她补课。这一切坚定了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最终成为了“走得最远的孩子”。
多少年来,迈丹小学毕业的学生,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留在当地活出精彩人生的,都从迈丹边防连接受过帮助、汲取过养分。据统计,通过迈丹边防连的“助学兴教”工程,仅2015年以来,迈丹村就走出了54名大学生,还有13名青年应征入伍。
军爱民,民拥军。在迈丹村有一句口号:“一处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个哨兵。”村民们都以爱边护边为己任,想方设法为连队官兵分担任务。
村里一些学生每天上学都会经过连队营门口,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营门口驻足,郑重地举起小手向哨兵敬礼。每当这个时候,官兵们都会很认真地回礼。他们说,很满足,也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