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工具
▲雕刻完成后的紫藤枝叶嵌件
▲经抛光处理后的各种新做的嵌件
“见好就收”原则在修复工作中,有些情况下应走中庸之道,避免过度修复。
例如家具漆膜上有小瑕疵,用砂纸将部件打磨一新,在去污的同时腐蚀了家具表面润泽的包浆层,而这些历史痕迹恰恰是判定家具年代、产地的重要依据。
家具上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匠师们在劳作时随手打的记号,都具有考证和研究的历史价值,不能轻易地毁掉。
▲黄花梨大禅凳腿足自然腐蚀情况
有的家具本没有有碍观瞻的缺陷,如果在修复过程中不知诀窍地拆卸榫卯,可能会损坏家具的内部结构,降低家具的寿命,从而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所以修复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应该避免将小的、富有魅力的、可接受的小瑕疵当成眼中钉。有时候小事情会闹成大灾难。
“保留原材”原则无论家具价值几何,从保存和修复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帮它们恢复到原始状态。家具修复的艺术是对旧家具的尊重。修复的理想境界是尽可能多地保存原材料、少添加新材料,换掉整个构件是最后不得己的办法。
修复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材料,不仅有利于后人对家具发展史的了解,而且对于那些处于商业环境中的古旧家具,还可以提升它们的经济价值。因为一件没有受到过多干预的家具更具有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所谓古董家具,至少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完整性,才能称为古董。若是修复程度超过百分之二十,就要被视为仿古家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