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建筑的施工,农民都是业余的建筑师。
从有巢氏教大家构木为巢到建造木建筑,中国人的文明都是向大自然学习。
中国人从建造巢穴开始认识树木,大树本身就是立柱,在树叉上搭一根木可以作梁,两根梁上面铺上小树就是地板,而树叉就是木建筑的榫卯结构。
民间代代相传着一些经验累积出来的口诀,几乎每一个中国农民都是业余的建筑师,其中总有一两个擅于修建门窗之类较复杂结构的能手。农民从运材挑土,到烧砖作瓦,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为共同的幸福而努力,一幢又一幢地筑建出整个村庄来。
直到今天,南方地区依然可以看到用这种方法建成的小村落,人丁单薄的家庭会按能力分期施工,春天先竖起屋架,等到秋收农闲的时候才平顶盖瓦,又或者邀请左邻右里来帮忙,通力合作把房子完成,这种可贵的互助精神,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较大型的建设固然是由城镇聘请工匠来修建。一般农村的建设活动还可以邀请附近村庄的亲友前来帮忙,来自溪头、水尾,来自五里亭、七里店或十里铺,总之就是不太远。
当金属铁器工具还是雏生阶段的时代,处理木材的技术明显地表现得早熟,木材自然就成为最理想的主要材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建筑的主流。也许我们又会有疑问,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山峦阻隔,这种“主流”是如何流向大江南北的呢?事实上,木结构只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众多不同的地域、民族的建筑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还在等待一种强大的黏力,才能汇集成为一个“中国建筑”的大系统。
下期讲解“一种强大的黏力”,敬请您的关注!
西方历史记载: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继承迈锡尼人入主巴尔干半岛的古希腊民族,在石材遍布的环境静待了八百年,直至从古埃及人那儿得到技术的启发之后(约公元前7世纪),才兴致勃勃地在石头上大展拳脚,兴建神庙。事实是中国从宋朝到明清时期,欧洲一直从中国进口大量铁钉、铁锅等熟铁铁器。
南宋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是从泉州出发到波斯阿拉伯地区做出口贸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这艘船载重400吨,主要装载的是瓷器,剩下的竟然装了130吨的铁器,大部分是铁锅,还有铁钉和铁锭。
西方的大航海时代的起点追溯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标志着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正式开始,造船业发达,木材加工业同样兴起,但没有用于建筑。西方一直用石头来做巢穴,当他突然发现石头用铁器打磨平整,然后用粘合剂可以建造更高大的建筑后,直接跳过了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