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提出的,这个时间段的开始,大约距今一万年,结束则根据各地发展不同,距今五千年到两千年不等,所以我们今天形容一个地方特别原始落后时,会玩笑说这地方还处在石器时代。简单地理解,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学会了磨制技术,并且学会将石器和木棍、动物骨角等捆绑组合在一起使用。贵州许多地方都出土了一些新石器,但要准确区分定名这些石器,还是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相似且容易混淆的有石锛、石铲和石斧。如果仅作大致简单地区分,那就是石锛与石铲多为单面刃,石斧多为双面刃。石锛和石斧使用时因需要承受更重的力,因此相较石铲,个头要小一些,一般通长在15厘米以内,这样相对不容易破损。同时,石锛相较石斧,整体感觉磨制要略显精致一些。
1954年夏,贵州省博物馆陈默溪等老师到贵州西南部的兴义、盘县一带征集革命文物,在盘县平光乡石脑村调查时,顺便收集到几件石器。其中一件听老乡说,是沙陀村一个小孩从附近山上捡拾而得。这是一件双肩石锛,通长7.7厘米,肩宽5厘米,柄顶端宽2厘米,一侧微有残损。刃口宽5.2厘米,使用痕迹明显。背面微弧,正面光滑平整,厚1.3厘米。石质坚硬,通体如一团红色的水墨,瑰丽夺目,晶莹润泽,宛如玉石,当之无愧为目前贵州发现最漂亮的一件石锛。1960年,威宁县黑石头镇同样出土了一件双肩石锛,通长5厘米,斜肩,柄顶端宽2.4厘米,刃宽3.6厘米。巧合的是,这件石锛通体呈黑褐色,难道是此地盛产这种黑色的石头,故名黑石头镇?
双肩石锛 盘县沙陀村出土
双肩石锛 威宁黑石头镇出土
除了这种双肩形的石锛,1981年在平坝县飞虎山洞穴遗址,还出土了一种纵横剖面均呈梯形的石锛。这种石锛的特点是斜刃,刃口锋利。整体呈长方梯形,大小不一。较大的一件长7.5厘米,顶宽3.7厘米,刃宽4.5厘米,厚1.7厘米。器型棱角分明,正、侧、刃等各面磨制光滑。这种石锛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飞虎山洞穴遗址新石器文化层,共出土10件,大多数顶端有残损,因此考古报告中怀疑其使用了“榫卯装柄法”,并且通过拴绑加固安装在木棍上后,劈砍使用时受损。同样器型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毕节青场镇老鸦洞遗址新石器文化层也有出土,是贵州出土石锛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