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突然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走过去用力推开了那扇雕着花的木窗户。对着那些债主们说道:“各位,你们再宽限我们李家三个月时间,我们李家绝对不会赖账的。
说完她就把耳朵上那只翡翠耳坠取下来,啪的一声拍在了桌子上。这只翡翠耳坠是当年她刚结婚的时候丈夫亲手给她戴上的。
第二天早上天刚亮,王家的13个孩子就看到妈妈梳起了少妇那种发髻。从阔太到女佣的装扮,14岁的昌霞注意到妈妈在厨房忙活着,到了晚上王淑珍带着全家人搬到了闸北区一间只有12平米的木板房里。
那时孩子们只能蜷缩在缝纫机和绣架之间的那块小地方,听着妈妈踩缝纫机踏板的“嗒嗒嗒”声,他们慢慢地睡着了。
王淑珍开的刺绣作坊正式营业那天,虹口区那些布庄的老板们都在那里笑话她,他们说:苏州绣娘到处都是,这有什么稀罕的。
可当他们看到王淑珍自己独创的“立体双面绣”的时候都傻眼。这绣从正面看是牡丹,那牡丹长得真叫一个雍容华贵,等她把绣品翻过来,反面居然是喜鹊登枝,而且那针脚非常细,连法国神父用放大镜都找不出一点线头来。
所以教堂定制的圣像刺绣订单数量非常多,很快就堆满了竹筐。不过王淑珍把挣来的银元分成了3份,1份用来还债,1份买书,还有1份存起来当学费。
有一天五女儿昌芸吃面条的时候觉得味道不对。就问妈妈怎么是说她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换了红糖加在面条里,就是想让孩子们在这么清贫的日子里也能尝到点甜味。
到了深夜,王淑珍在油灯下把《颜氏家训》和《曾文正公家书》一句一句地批注。孩子们早上一起床,就能在枕头边发现妈妈亲手抄写的格言。
1953年除夕那天,当最后一笔债还完的时候,王淑珍带着全家人来到江边,他们跪在地上烧纸钱。她指着江中心那个漩涡说道:孩子们啊,你们的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大家要记住,诚信比黄金还要珍贵!
李家这个特别的“圆桌学堂”是从一次暴雨夜开始的。王淑珍把绣花的架子改造成了书桌,然后让13个孩子围着它坐下。为了让煤油灯省着点油,所以她把灯芯剪得特别短。
王淑珍自己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三段教学法”,在这个教学法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老师,老大昌政教完了代数,还得用大白话把知识讲给弟弟妹妹们听,小女儿昌钰背完了《出师表》,还得把它改编成苏州评弹,唱给全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