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软又叫地木耳,人们把它叫地木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地软的口感与木耳相似,但比木耳更嫩滑爽口。我们也会把吃不完的地软晒干储存起来,就像干木耳一样,随吃随泡,非常方便。
仲春初夏的雨后,空气中的水分稍微被晒跑一些,这时是捡地软的最佳时刻。地软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野地里,是一种贴着地皮生长的黑色菌类,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一簇簇、一朵朵,黑中透绿。杂草丛生的荒地给了地软这种菌类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雨后的地软就像是从地里钻出来的,软软地铺在草丛里,就像泡过水的木耳,水灵灵、嫩生生的,肥润且有弹性,说其是一种有生命的群体也不为过。
犄角旮旯里长的地软
雨刚停,还等不到地皮稍干,柳泉口村捡地软的大队人马就出发了,大人小孩都各自挂着篮子结伴前往村庄的山坬荒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花草就像洗过澡一样亮丽,偶尔还能看到阴坡处草叶下暗藏的水珠滚动。我们一群孩子有说有笑,两只小手却一点也不停歇,全都弯着腰慢慢拨弄着草皮。地畔上、荒坡地、背坡洼地中,以及那些不被人注意的圪崂拐角,都是我们搜寻的目标。一旦发现绿茵茵的地软平平地躺在那里,就手不停歇地赶紧捡拾。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同时发现了远处的地软,“呼”地一下子都朝着目标冲去,泥巴溅到彼此的衣服上、脸上,也没有人会在意,抢到的喜气洋洋,没抢到的也不气恼,只有嬉戏时的快乐充溢在胸间。等到要回家时,看看条绒布鞋被打湿的鞋面和鞋底上的泥巴,虽也有点心疼,但想着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地软包子,心里便充溢着满满的幸福。
淘洗过的地软
捡拾回家的地软,要及时淘洗。母亲端来一盆清水,把地软全部倒进水里,那些草屑、杂物等就浮上水面。反复几次,等水变清了,母亲把地软从水里捞出来,放在簸箕上晾干后保存起来,像木耳那样随吃随泡。记得有一次,母亲把淘洗地软的水倒在院子里,姐姐一看,满地的碎地软,感觉就这样扔掉怪可惜的,于是就把这些碎屑般的地软扫倒在距离窑洞不远处的荒地里,期盼着地软能自己繁殖。可是,后来好多年也一直没在那块荒地里发现地软的任何踪迹。大概是地软知道我们有意而为之,钻进地里跑去其他地方了。
又叫地木耳
地软,是乡间人特别喜爱的美食,吃法也有很多种,可凉拌、热炒,作汤、作馅,可荤可素,味道都是十分鲜美的。当然,最绝妙的吃法是做地软包子。将淘洗净的地软切碎,配以豆腐、粉条、土豆泥调成馅,蒸成发面包子,刚出笼的热腾腾的地软包子,咬一口,满嘴喷香。
地软炒鸡蛋
地软包子
在古代,地软还是平民百姓代粮度荒的恩物。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就收录有滑浩的《地踏菜》诗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可见,地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饥年度荒的天然野蔬,更是大自然的恩赐之宝。
你捡过地软吗?你们那里把它叫什么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