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南部农村,乡亲们用土灶蒸馍时,都喜欢蒸一些个体很大的馍,平时的一个馍馍就足有四两、半斤重,要是过年过节,有的馍竟与脸盆大小相当。近日,笔者在山西芮城一户农家采风时,正好遇到这家人蒸馍,她不但蒸了四笼屉的包子、馍馍,还蒸了一个圆形的圈圈馍,个体大到一个箅子只能放一个,而且吃的时候要用刀切。图为正在为蒸馍忙碌的夫妻俩。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姓姚,今年57岁,妻子姓侯,夫妻俩住在一个拥有三孔土窑的窑洞院内。老姚介绍,他们村子比较小,只有17户人家,因为缺水加上交通不便,目前都在山下买了房子,只有农忙时节才回来住一段时间,“最近油菜熟了,我和老伴回来收菜籽,加上眼看着又要收麦子,就准备多住一段时间,所以趁着今天有时间,准备蒸上一锅馍。”
老姚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已经出嫁,家里只剩了夫妻两人。因为人少,准备的吃食也就不多,蒸一次馍可以供夫妻俩吃上半个月。“蒸一次一般是四五个笼屉,蒸好后放在冰箱里,随吃随拿,很方便的。”侯大嫂边擀着包子面皮边说,自己家蒸的馍好吃,用的是地里种的麦子,“土灶,柴禾火,农家酵子,比买的好吃多了。”
当天,侯大嫂先把馍坯揉好后放到一边醒面,然后开始包包子。她拌的馅里有韭菜、粉条和地软,地软是她在雨后从山坡的草地上捡拾回来的。侯大嫂说,地软也叫地木耳,雨后的山坡上有很多,需要在太阳出来前捡拾,否则很快就看不到了。捡回家的地软晒干后存放起来,食用时用热水泡软,可以炒、凉拌,也可以做汤,“我最喜欢用它包饺子、包子,吃起来特别香,比木耳脆,但比木耳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