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李逵杀虎事情发展顺序(李逵杀虎的四大发展顺序)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0-28 16:45:48作者:YD166手机阅读>>

要点:小说先写老虎的动作,再写武松的动作,交替描写,武松与老虎交战了多个回合。

4.根据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小结:描写武松时,用“轮” “劈” “揪” “按” “踢” “提” “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5.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一个“闪”字尤为精彩。出示: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讨论:一段话里连用了多个“闪”字,是不是重复了?文中也出现了“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能否将这些“闪”字都换成“躲”字呢?

要点:“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板块二:评述人物,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1.读一读课后资料袋中对武松的介绍。

2.探讨: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

出示:

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你有什么看法?运用四年级学过的批注的方式阅读这个故事,同桌之间说说你的理由。

要点:抓住武松在喝酒时的语言,上冈时的心理和打虎时的动作进行批注。武松就是这样一个人——倔强、爱面子、要强、多疑,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就不可能上冈;武松就是这样一个人——谨慎、机智、勇敢、力量惊人,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就不可能打死老虎。英雄因为优点而可敬,因为缺点而可爱,而可信。

3.出示金圣叹评价武松的句子: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要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松的形象。


板块三:拓展阅读,感受好汉形象差异

1. 出示《李逵*虎》的片段,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

(1)用自己的话,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一说《李逵*虎》的故事。

要点:李逵放下母亲去接水——回来后,发现老母被老虎所吃——气愤之下*了一窝四只老虎——李逵查看虎窝,洞中的老虎已被*净。

(2)抓住李逵*虎的动作,说一说这位“好汉”的形象。

要点:李逵孝顺、率真、鲁莽而勇猛。

2.布置作业: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好汉的形象。读读《水浒传》的故事,说说《水浒传》的好汉。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蔡海峰)


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石猴出世》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为后人所加。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课文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作为古典白话文神魔小说,“人物奇”“情节奇”“语言奇”是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写。


课文有16个生字要求会读。“呵”同“啊”,在文中读“ā”。


2.诵读“石猴出世”场景。


“石猴出世”的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的句式,节奏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轮读、比读、诵读等活动,咀嚼语言情味,感受古白话文凝练鲜明、优美奇特的语言形式。


3.讲述“猴王出世”故事。


根据阅读古典白话小说和文言文的经验,学生“连估带猜式”地阅读故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继续往下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报喜”和“石猴称王”建立情节图。依据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神奇的情节。


4.丰富“人物形象”认知。


“孙悟空”的形象学生已在之前的阅读和影视作品欣赏中有了初步的感知,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找出描写孙悟空形象的三处语句,在探讨中发现一个立体丰满的石猴形象,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诵读场景,感受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

2.讲述故事,探寻古典白话小说的阅读方法。

3.探讨形象,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石猴出世”场景

1.出示词串一:耍子去耶 列为呵

⑴朗读词语,注意“呵”同“啊”,读“ā”。

⑵发现“耶”和“呵”都是语气助词。

⑶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关注语气词,读好人物的话语。

2.出示词串二:石崖 石窍 石碣 仙石 石卵 石猴

⑴朗读词语,注意读准“窍”“碣”。

⑵说一说文中带有“石”字的词语。

⑶抓住“仙石”“石卵”“石猴”三个词语,默读第一小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的出世。

3.出示词串三: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⑴朗读词语,发现“獐”“猕”“猿”都是一种动物,这些字书写时都有反犬旁。

⑵出示句子朗读。关注四个“为”,感受句式工整,有节奏感;关注“伴”“群”“友”“亲”,感受用词变化。

⑶提示这是一篇古典白话小说,小说的语言是古代的白话文。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朗读中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⑴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展现语言的节奏之美。

⑵轮读:同桌间轮流读,感受语言的对称之美。

⑶比读:文白对比朗读,感受语言的凝练之美。

出示:

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以草木为食,喝山涧的泉水,采山花,寻觅树果,和狼虫为伴,与虎豹成群结队,和獐鹿做朋友,与猕猴和猿猴为亲戚;晚上睡在石崖之下,早上在山峰洞穴之中游荡。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⑷诵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诵读。


板块二:讲述“猴王出世”故事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石猴出世”,课文还有三个自然段,分别又讲了石猴的什么事情?

要求:默读课文,运用阅读古典白话小说和文言文的方法,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大致猜猜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要点:“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报喜”“石猴称王”。概括时注意区分“石猴”和“猴王”。

2.请学生将四个表示故事情节的词语书写在黑板上,形成故事情节图。依据情节图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故事内容。

要点:

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中孕育一枚仙胎,有一天仙石崩裂产出一个山卵。因为见了风,化成了一只石猴。

一天,石猴与群猴在山洞中洗澡,之间泉水奔流,众猴便说要去可寻源头者,不伤身体的人,立即拜他为王。石猴跳入泉中,发现一个石洞。

石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众猴们,众猴高兴的进入了水帘洞中。

众猴立刻拜石猴为王,将“石”字隐去,叫做美猴王。

3.小结:古典白话小说虽然已经是通俗小说了,但很多语言还是接近文言文,对于我们来说,很多地方仍须按照文言文的读法才能真正读通读懂。


板块三:探讨“主人公”形象

1.课文的主人公我们都认识,文中称“石猴”“美猴王”“千岁之王”,这是众猴对他的称呼。你还知道他的其他称呼吗?

要点:他自称“齐天大圣”;唐僧给他取名“孙悟空”,生气时也叫“猴头”;八戒当面叫“猴哥”,背后叫“猴子”,逼急了还骂“该死的泼猴,油烹的弼马温”;沙僧称“大师兄”;玉帝、太白金星等称他“泼猴”“弼马温”“大圣”……

小结:我们平时最常称呼他的是孙悟空,但细细读读《西游记》,你会发现对他的称呼有很多很多,每一个称呼的背后都展现了他不同的经历和形象。

2.探讨:课文中也有几处对他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怎样的“石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出示: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要点:

语段一:“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中的数字暗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和二十四个节气,再加上“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都显示石猴乃天地之造化。

语段二:“我进去!我进去!”表现出石猴急不可耐,但又充满信心。“目蹲身,将身一纵”表现石猴艺高胆大,敢作敢为。

语段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看出石猴引经据典定下基调,随后摆出事实“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最后得出结论“何不拜我为王?”。理由充分,论据充足,表现石猴的有勇有谋,王者之气。

从三个语段来看,不仅讲述了“石猴”到“猴王”的故事,也展现了“石猴”的成长过程。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蔡海峰)


8《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专门描写了宝玉和姐妹们一起放风筝。这只是个看似很开心热闹的场面描写,文中的风筝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带有深深的悲剧色彩。


本文选自《红楼梦》原文,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少生僻的字词,加上语言文白夹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外,文中人物众多,有名字的就有15个之多,身份性格又各不相同,要厘清之间的关系难度很大。文中所放的风筝和各自的人物命运又紧密相连,如果没有对整书的把握,是很难对应起来的。


正因为理解的难度大,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就非常重要。本课是略读课文,课前提示已经明确了本课的学习要求:能大致读懂,能感受其中的一个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可任意拔高要求,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难度,造成对《红楼梦》的畏惧感。但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改编以后的《红楼梦》或观看影视作品,了解更多的红楼知识,深化对本课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学生主动运用之前学习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遇到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还可以结合看过的相关电影、电视剧。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写。


认识11个生字,正确拼读文中“籆子、豁剌剌、飘飘飖飖”等生僻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2.课文理解。


本课节选自《红楼梦》原著,学生在阅读时难度偏大,但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到了阅读古典名著的一些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方法,大致看懂课文。


3.人物评价。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复杂,性格各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主要人物,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宝玉调皮好胜,怜惜黛玉;黛玉多愁善感,身体羸弱;探春直爽豪放;紫鹃忠心护主……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正确拼读文中“籆子、豁剌剌、飘飘飖飖”等生僻字。

2.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能大致把课文读懂。

3.关注人物的不同表现,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读懂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要点:学生自由交流获取的信息。

2.出示词串一:

宝钗 袭姑娘 李纨 姊妹 丫鬟

读准词语,说说谁和谁是姊妹?谁是丫鬟?文中还有谁是姊妹,谁是丫鬟?

要点1:理解丫鬟和姊妹的意思。

要点2:帮助学生厘清基本的人物关系。

姊妹:黛玉、探春、宝钗、宝琴、李纨

丫鬟:紫鹃、雪雁、翠墨、晴雯、袭姑娘(袭人)

3.出示词串二:

窗屉子 忌讳 晦气 敞地 手帕 咯噔 铰断

籆(yuè)子 豁剌(là)剌 飘飘飖(yáo)飖

读准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要点1: 第一行词语会读会认;第二行词语能准确拼读。

要点2:结合课文猜测词语的意思。理解忌讳、晦气、敞地、忒等

板块二:抓住事件,厘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放风筝讲了哪些事儿?

要点:

第1、2自然段,主要讲众人发现掉下来的风筝,决定也放风筝。这是放风筝的起因。

第3、4自然段,主要讲众人各自取来风筝,放风筝。这是放风筝的经过。

第5、6自然段,主要讲剪断风筝线,结束放风筝。这是事情的结局。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说说众人各自放飞了什么风筝?风筝的结局又有什么不同?完成填表。

李逵*虎事情发展顺序,李逵*虎的四大发展顺序(13)

4.观察表格,有两个人的风筝是一样的,结局也一样,但是放走的原因却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要点:黛玉和宝玉的风筝都是美人,黛玉放走风筝是要放走晦气,带去病根儿;宝玉放走风筝是为了陪黛玉的风筝,让黛玉的风筝不孤单。

5.你从这两个人的风筝中发现了作者曹雪芹怎样的用心吗?

要点:告诉我们宝玉黛玉心心相印,宝玉十分喜欢黛玉。

板块三:关注人物,感受性格

1.以黛玉为例,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既然这次放风筝是在林黛玉的院子里,我们就先来说说林黛玉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划出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仔细品读,做好批注。

2.出示描写黛玉的语句,读读句子,想象黛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②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

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④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

要点: 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黛玉的敏感,柔弱,多愁善感。

3.用同样的方法,交流感受宝玉的性格特点。

要点:找到相应的语句,做好标注,和同学交流。

板块四:阅读链接,联系生活

1.人们说《红楼梦》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我们现在还只能读懂一些表面的东西,其实在这文字的背后,还包含了作者曹雪芹的独具匠心,文中每个人放的风筝不同,风筝的去向不同,还代表了个人命运的不同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青少版的《红楼梦》,或者看看改编的电影电视,你会收获更多。

2.课后的“阅读链接”提供的是北京大学中文四老之一的林庚的《风筝》,林庚从小酷爱风筝,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喜爱之情。

要点:阅读文章,关注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作者对风筝的爱。

3.你放过风筝吗?你能和同学交流放风筝的经历吗?

要点:讲述经历的时候,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

(江苏省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季勇)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任务是课本剧表演,属于口语交际中的舞台表演类型,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帮助学生体验舞台,获得舞台经验,学得舞台表演型口语交际的技能。


围绕中心任务,具体可以分为四大步骤: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故事底本;改编,将课文的文章文本改编为课本剧的剧本文本,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排练,讨论角色分配与表演,进行排练;表演,争取机会在班级或其他场合进行表演。


聚焦剧本表演,教学的指导重点。一是对课本剧剧本编写的指导,学生前期没有相关学习经验,这就需要提供课本剧范本,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与故事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帮助学生化解认知难点,初步学习和完成剧本的改编。


二是对排练的指导,本次口语交际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如何围绕任务有效进行小组合作。重心在意见的表达与执行,如讨论时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指导学生在排练中认真推敲不断改进完善。


三是体验舞台表演。舞台经验是稀缺并且珍贵的,因此应努力创造表演机会,促成学生实际体验课本剧表演,积累可贵的舞台表演经验。

二、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能依据剧本要求,对选定的故事进行改编,使它适合舞台表演的需要。

2.能通过小组合作,合理分配角色,商量如何表演,进行表演排练。

3.能深入理解角色,根据舞台表演要求,重现精彩的情节,展现故事场景和人物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精选故事,改编剧本

1.组内交流,选择故事。

要求:学生课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好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组内交流,经过商量后,选定改编的故事。

2.小组讨论,改编剧本。

(1)认识剧本。

出示《负荆请罪》课文(课文《将相和》第三个小故事)和剧本(附后),比较,发现异同。

要点:

相同之处,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不同之处,课文是分段叙述的方式,是文章的形式,人物对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剧本是以人物对话呈现的,并且增加了许多对话,同时提示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细节。

(2)小组合作,对选定的故事进行剧本改编。

要求:标明人物活动的地点和身份;以对话展示故事;为人物设计合适动作、表情。

(3)检查、修订剧本。

要求:对照剧本形式(以剧本《负荆请罪》为范例),检查是否符合剧本要求;试一试台词、动作、表情,看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进行修订。

板块二:组内分工,练习表演

1.任务分工。

(1)角色分工。

要求:自我推荐与他人推荐相结合,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选择合适的同学承担角色表演。

(2)剧务分工。

要求:对表演涉及到的组织、简单道具搜集与制作、音乐选择等等事项进行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尽量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

2.讨论与练习表演。

(1)说记台词。

要求:各角色先自己说记台词,再说给组内同学听,大家发表改进建议,帮助同学把握角色、记忆台词。

(2)配合动作、表情练习。

要求:组内同学运用建议表进行评价。主持人主持评议,为同学表演提供帮助。表演学生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表演建议表

李逵*虎事情发展顺序,李逵*虎的四大发展顺序(14)

3.整体排练。

要求:全要素排练,上道具,配音乐,按演出标准进行演练;组内其他同学体验观看。演出后,主持人组织小组合议,进行改进、完善。

板块三:剧本表演,评比交流

1.班级“公演”。

要求:选择校内合适的场所,如多功能教室、小剧场等等比较宽敞的地方进行表演。积极寻求学校以及其他老师,如计算机老师、音乐老师等等的帮助,以确保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全班学生一起观看,评选各奖项。

班级“公演”评价表

李逵*虎事情发展顺序,李逵*虎的四大发展顺序(15)

备注:在对应的方格内画“☆”。

2.颁奖交流。

要点:(1)获奖小组或个人发表一分钟演讲,讲述参演感受;(2)推荐一个小组参加年级组“公演”或学校相关活动的演出。

资料链接


负荆请罪(课文《将相和》第三个故事)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剧本)


时 间 战国时代。

地 点 蔺相如的府邸。

人 物 蔺相如:赵国的上卿。

廉 颇:赵国的大将军。

韩 勃:蔺相如的门客。


第一幕

〔幕启。蔺相如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旁边站着的韩勃气呼呼的,好像受了许多委屈。

韩 勃 (气愤地)大人,别怪我多事,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蔺相如 (笑笑)韩勃,干吗这么生气?

韩 勃 大人,您是赵国的上卿,职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那么怕他呢?

蔺相如 (依然笑笑)我并不是怕他。

韩 勃 刚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吗?要是我呀,才不让他呢!

蔺相如 还是以和为贵嘛。

韩 勃 (不满地)我真不明白,大人您为什么变得这样怕事。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蔺相如 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韩 勃 (不解地)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分明就是怕见到廉将军嘛!

蔺相如 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韩 勃 (若有所悟地)噢,原来是这样!对,对,大人您做得对!

〔幕落。

第二幕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韩勃下,一会儿工夫领廉颇上。

蔺相如 (迎上去)廉将军!


〔廉颇赶忙跪下来。

蔺相如 (吃惊地)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廉 颇 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蔺相如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廉 颇 (不肯起来)蔺大人,我实在对不住您。

蔺相如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廉 颇 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蔺相如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廉 颇 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蔺相如 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韩勃应声下。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起来。

〔幕落。

_

(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梁昌辉)


习作:写读后感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篇读后感。把读过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教材提示了读后感写作中要注意的两个要点:一是,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那些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这指向的是“读”;二是,选择一两个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这指向的是“写”。


读后感的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拟主标题。


写读后感,目的在于加深阅读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抓住“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因此,“读”是基础,“感”是收获,“读”是总结回顾,“感”是提炼扩展,是写作的重点。


二、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开展写作实践。

2.通过写读后感,深化理解和感受,主动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李逵*虎事情发展顺序,李逵*虎的四大发展顺序(16)

栏目热文

李逵杀虎是来自哪本书(李逵杀虎讲的是什么)

李逵杀虎是来自哪本书(李逵杀虎讲的是什么)

引言:跟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喜欢读《水浒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读水浒的感觉都不一样,而且疑惑也越来越大,比如关于打...

2023-10-28 16:45:35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武松打老虎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

李逵杀虎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武松打老虎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

在《水浒传》里,有解珍解宝猎虎,李逵沂岭杀虎,更有景阳岗武松打虎。他把打虎写的那么生动,是与他的深入覌察分不开的。他冒着...

2023-10-28 16:25:45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故事梗概(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李逵杀虎故事梗概(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上面讲到宋江和张顺还有李逵都一起上了梁山,那么我来说一下李逵在梁山的事情,李逵上了梁山以后,心思匆匆,自己去享福,李逵为...

2023-10-28 16:26:25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的经典概括(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李逵杀虎的经典概括(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文/主任水浒中有几个人打过老虎,他们分别是武松、李逵,解珍、解宝,四个人一共杀了六头老虎,武松和解珍解宝各杀了一头,而李...

2023-10-28 16:26:32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过程概括(李逵斩四虎概括内容)

李逵杀虎过程概括(李逵斩四虎概括内容)

“好容易碰上了一个,你猜是谁。”“谁,真的黑旋风。”“那他如何又放了你。”“我骗他说家有九十老母,无人赡养。那个驴鸟还真...

2023-10-28 16:25:21查看全文 >>

李逵打虎根据什么故事改编(李逵背母打虎故事梗概)

李逵打虎根据什么故事改编(李逵背母打虎故事梗概)

武松打虎 《水浒传(李卓吾评本》插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李逵杀四虎 《水浒传(李卓吾评本》插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10-28 16:19:44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出自哪一本书(李逵杀虎没有动作描写)

李逵杀虎出自哪一本书(李逵杀虎没有动作描写)

(本回书新出场魔君: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李逵问宋江是哪三件事?宋江说,第一,不可吃酒;第二,你只自己悄悄地去;第三...

2023-10-28 16:16:21查看全文 >>

李逵沂山杀虎梗概(李逵斩四虎概括内容)

李逵沂山杀虎梗概(李逵斩四虎概括内容)

11.林冲风雪山神庙林冲被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高俅派陆虞候到沧州谋害林冲。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欲把林冲烧死。林冲出门打...

2023-10-28 16:50:11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在哪一章(李逵杀虎简要内容)

李逵杀虎在哪一章(李逵杀虎简要内容)

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人物:李逵、朱贵、朱富、李云宋江和李逵约定了三件事:一是路上不能喝酒;二是...

2023-10-28 16:36:14查看全文 >>

李逵杀虎情节概括(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李逵杀虎情节概括(李逵杀虎过程简要概括)

李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绝不想金圣叹评价的那样“天真烂漫”。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中...

2023-10-28 16:32:47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