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无名天地之始出自哪部著作(焉有石林何兽能言出自哪部作品)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1-17 11:16:18作者:YD166手机阅读>>

特别提示:本文既是深度解读,如果你五分钟理解了,那一定是没有理解。

一:断句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此,主要有两种断句: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两种断句,各有其道理。

究竟哪一种断句合乎作者原意呢?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可以证的问题。

第1种断句,是我在研读道德经后,很长时间所认同的解读。

但随着对于道德经认识的深化,我更倾向于第2种断句了。

本文试图对两种断句都加以说明。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两句是相同的句式,理解了前一句,后一句也就基本理解了。

二、解读的意义:此二句,虽成书于汉,但却是传世本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对核心的解读,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对第1种断句的初步解读

要陈述这种断句的依据,先要把第一章全文陈述一下: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

第1种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种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当然,还有别的断句方式,本文只取这两种断句。

第1种断句,有两个基本概念:无和有

第2种断句,却有四个基本概念:无名、有名、无欲、有欲

第1种断句,取无和有,为道德经的核心概念.这样,核心概念只有两个,更为简明。

再来看,这种断句所形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名,可以理解‘命名为’,是动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因而可以理解为‘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

这样的断句,理解起来非常之简明。

四、对第2种断句的初步解读。

第二种断句,造成了第一章有四个基本概念:无名、有名、无欲、有欲。

但是,无名是无,有名是有(对此,后面再详加解释),无和有因此也同为基本概念。所以,实际是六个基本概念。无名是无,不能理解为无和无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所以是两个概念。有名是有,不能理解为有和有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所以也是两个概念。

无名,天地之始;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名呢?

这里要说一下名家,名家有所谓名实之辩。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名,是我们主观上对于对象的命名。而实则是指的客观对象。所以,名大致指主观,而实,大致指客观。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有一个例子,现在先把原文贴出来。

冯友兰原文:

///

我们来看一句简单的话:“这是桌子。”其中的“这”指具体的实物,它是可变的,有生有灭的。可是“桌子”在这句话里指一个抽象范畴,即名称,它是不变的,永远是它那个样子。“名”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

///

在冯友兰的这个理解中,在语言表述上,实相当于西方哲学的主词,名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宾词。‘这是桌子’,在这个命题中,‘这’是命题中的主词,‘桌子’是命题中的宾词.

但是,冯友兰这个理解中,名与实的关系,就不完全是主客观的关系了。

这个名,大致相当于黑格尔体系中的‘概念’。

请注意,黑格尔体系中的‘概念’,与我们一般逻辑学上所说的‘概念’,不是一个东东。在黑格尔体系中,有一个本质的范畴。本质是客观的,并不是人的主观的东东。而比本质更深的东西,终极的东西,则是‘概念’。也就是说,概念是客观世界中终极的那个东东。可以大致理解为概念是本体。

关于黑格尔体系的概念,展开来陈述,很冗长,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所以只能大致地提一下。

在名中,有两个基本的名,一个是无名,一个是有名,请注意,无名也是一种名。

请注意,这里的无名,和有名,都是指的客观的那个东东,并不是人的主观的东东。

于是,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命题:无是无名,有是有名

如果阅者理解了我上面关于名实的关系的陈述,大致能理解这两个基本的命题。但是,要展开这两个命题,涉及到的东西会非常之多。本文暂不展开之。

但大致可以理解为:无名是较之于无更深的东东,而有名是较之于有更深的东东。相当于黑格尔体系中的从本质向概念的深化。

这个初步解读,主要的表述就是:无是无名

五、对第2种断句的再进一步的解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需要与后文结合起来理解,特别是:

第四十章部分原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面已经说了,有是有名,无是无名,因而,有生于无,即有名生于无名。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里,天地与万物,不能同等看待,可以看成是天地纳万物,则是天地在万物之先。

所以,全句隐含着‘有名生于无名’的意思。

读道德经,始终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道是什么?

现在,就可以给到一个回答:道是无名

但是,道德经也常隐含着另一个意思:道是有名

之所以如此,原因则是:无名即是有名

这与黑格尔体系中的表述:纯有即纯无

大致是相同的意思。

道德经之无名,即相当于黑格尔体系中的纯无,道德经之有名,即相当于黑格尔体系中的纯有。

可能有阅者要抱怨,你在解读道德经,为什么老扯什么黑格尔?这实在不能怨我的,原因是,黑格尔体系,深层次的思想,太多与道德经相契合了。

本文主要是对于断句的解读。后面再找机会,专门论述一下‘道是无名’,这一道德经中隐含着的核心命题。

,

栏目热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部典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部典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的名言。这句话的...

2024-01-17 11:08:36查看全文 >>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出自哪一篇(草贵流而畅出自哪篇文章)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出自哪一篇(草贵流而畅出自哪篇文章)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陈昌文解读...

2024-01-17 11:32:59查看全文 >>

先有天地后有万物出自哪本书(有天地乃有万物出自哪本书)

先有天地后有万物出自哪本书(有天地乃有万物出自哪本书)

命运能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曾仕强教授说:“研修易学,真正的功能,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方法十分简便,就是依据占卜的结果...

2024-01-17 10:49:29查看全文 >>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给人的启发(囫囵吞枣故事道理最简单的)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给人的启发(囫囵吞枣故事道理最简单的)

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一个年长的人告诉大家吃梨可以护齿,但吃多了会伤脾。而吃枣则正好相反,可以健脾但过量会对牙齿造成伤害。...

2024-01-17 11:00:36查看全文 >>

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囫囵吞枣对我们什么启发)

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囫囵吞枣对我们什么启发)

囫囵吞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人们在阅读或者学习时,没有仔细地理解内容就匆忙地接受了。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

2024-01-17 11:21:25查看全文 >>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出自哪一章(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出处)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出自哪一章(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出处)

第一性原理这两年经由马斯克而出名,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在两千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对于第一性原理是这样表述的...

2024-01-17 11:31:29查看全文 >>

四时之始万物之中出自哪个作品(四时之始万物生春的出处)

四时之始万物之中出自哪个作品(四时之始万物生春的出处)

四人赛中答案中有算经的,目前有三题,其中两题正确答案是算经;一题正确答案不是算经。1、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

2024-01-17 11:09:35查看全文 >>

四时之终始出自哪本书(四时之终始万物之始终出自哪)

四时之终始出自哪本书(四时之终始万物之始终出自哪)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

2024-01-17 10:58:06查看全文 >>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出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出处)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出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出处)

“大道至简”,老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大道理其实是极其简单的,有时候简单到用一两句话或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证明。“大道至简”...

2024-01-17 11:20:40查看全文 >>

四时之始万物之祖宗的著作叫什么(万物之祖宗的著作是谁写)

四时之始万物之祖宗的著作叫什么(万物之祖宗的著作是谁写)

认为数学是天地万物最根本的东西,是“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的著作是(D《孙子算经》)。答案:D《孙子算经》学习强国 学...

2024-01-17 11:08:0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