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带渫的诗句(包含渫的诗句有哪些)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20 20:39:40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带渫的诗句,包含渫的诗句有哪些(1)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1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唐代]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

⑴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⑶“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许浑 古诗鉴赏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2

《塞下曲》

[唐代]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翻译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塞下曲》许浑 古诗鉴赏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3

《谢亭送别》

[唐代]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翻译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注释

(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谢亭送别》许浑 古诗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谢亭送别》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4

《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翻译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①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②拂:掠过。

③泛:弹,犹流荡。

④还密:尚未凋零。

⑤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早秋三首·其一》许浑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5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代]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翻译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许浑 古诗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6

《金陵怀古》

[唐代]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翻译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注释

1.金陵:古邑名。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后设置。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2.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王气:指王朝的气运。

3.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4.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冢(zhǒng):坟墓。

5.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语本《诗经·王风·黍离》小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

6.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7.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吹浪:推动波浪。

8.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9.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金陵怀古》许浑 古诗鉴赏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金陵怀古》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写于大和八年(834)前后,当时诗人许浑中进士之后在江南游历,试图以才学为当地权贵所赏识

7

《秋思》

[唐代] 许浑

琪树西风枕簟秋,楚云湘水忆同游。

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翻译

回忆昔日年少时和朋友共欢乐的情景时,不禁喜上眉梢而高歌一曲;但是每当对镜自照时,看到镜中自己的形影,也不禁悲伤地掩镜自怜;因为原来俊俏红颜的美少年,如今早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8

《途经秦始皇墓》

[唐代]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翻译

龙盘虎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入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

赢政刘恒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注释

⑴秦始皇墓:在陕西临潼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坟茔巨大,草木森然。

⑵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峻险要。

⑶崩:败坏。《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汉郑玄注:“亏、崩,皆谓毁坏也。”

⑷一种:一般,同样。

⑸汉文陵:即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远。汉文帝生时以节俭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极其朴素,受到后人称赞。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古诗赏析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前十一个字,或以“龙盘虎踞”状之,或以“树层层”烘托之,或以“势如浮云”陈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壮伟,气象万千,呈现了出来。可是后三个字“亦是崩”一出,如无坚不摧的神剑,轻轻一挥,直使眼前的庞然大物,骨化形销了。对于像山一样高大的墓堆,当时就有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显然这里还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专指坟墓崩塌(实际坟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驾崩,而包括有如传说的曾被项羽掘毁,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诗人的嘲讽尖锐泼辣,这三个字干脆利落,严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气概。

  末二句继续深化其反对残暴政治的思想。同样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间的陵墓,行路之人经过时,却只恭敬地拜渴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汉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艰苦朴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价需千金,相当于十户中人之产,汉文帝立刻停止这个露台的修建。他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够了解人民疾一的好皇帝,同样地,人们也只会纪念和缅怀这样的对人民较好的统治者,而不会去对那残暴刻薄的秦始皇顶礼膜拜。民心所向,在这个小小的参拜陵墓的行为中显现得很清楚了。诗题是写过秦始皇墓,此处却着力写汉文帝陵,看似诗思不属,实际上在两种统治方式、两种对待人民的态度的对比之下,诗的主题更显突出。

  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君主,秦始皇以他的雄才伟略为此后二千年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统治的蓝图。但他同样以残暴寡恩、反智主义的形象留在后人的记忆之中。许浑过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写下了这首《《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古诗》,以表达他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

9

《客至》

[唐代] 许浑

得路逢津更俊才,可怜鞍马照春来。

残花几日小斋闭,大笑一声幽抱开。

袖拂碧溪寒缭绕,冠欹红树晚徘徊。

相逢少别更堪恨,何必秋风江上台。

【注解】

1.得路:指仕途得志。唐孟郊《伤时》诗:“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

2.俊才:卓越的才能。《汉书·王褒传》:“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

3.可怜:可喜。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唐白居易《曲江早春》诗:“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

4.鞍马:指骑马。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六四:“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掾曹乘逸兴,鞍马得荒林。”

5.残花: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旧兰憔悴长,残花烂漫舒。”唐刘长卿《感怀》诗:“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6.幽抱:幽独的情怀。南朝齐谢朓《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善诱宗学原,鸣钟霽幽抱。”唐张九龄《洪州西山祈雨是日辄应因赋诗言事》:“我来不外适,幽抱自中来。”

7.碧溪:亦作“碧谿”。绿色的溪流。唐杜甫《园》诗:“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唐汤洙《登云梯》诗:“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前蜀韦庄《鄠杜旧居》诗之二:“一径寻村渡碧谿,稻花香宅水千畦。”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四:“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8.红树:指经霜叶红之树,如枫树等。唐韦应物《登楼》诗:“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元张可久《沉醉东风·秋夜旅思》曲:“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

9.少别:暂时分别。南朝梁江淹《别赋》:“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前蜀韦庄《叹落花》诗:“飘红堕白堪惆悵,少别穠华又隔年。”

简译:

客人仕途得志如鱼得水,真是俊才呀。欣喜的是他在春天时骑马而来。

我们先是在几树残花的小书斋中闭门而谈了数日,欢笑声中终得一解孤独寂寞之心。

之后我们一起在轻寒缭绕的碧溪中玩水嬉戏,在红色的枫树下留恋徘徊。

相聚时少,别更难,为什么要让我们在秋风中的江台上分别呢。

10

《姑苏怀古》

[唐代] 许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姑苏怀古》许浑 古诗鉴赏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此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此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使通篇圆转流畅,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此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11

《蝉》

[唐代] 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噪林逾静,夏日炎炎中的禅呱噪不已,从早到晚鸣叫不停,夏天是这些小精灵的舞台,争先恐后的表演和鼓吹着,因为它们清楚地知道,秋天到,草木枯黄,万物寂寥,就该它们落幕和下场了。朱门里有人在思念,离情别绪散漫在院内,灵巧的禅也不同的鸣叫着,仿佛陪练一样刚陪一个满腹愁思的人,不一会蝉鸣再次响起,又有新人开始惆怅和发愁。

12

《汴河亭》

[唐代]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翻译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注释

1.汴河:又名汴渠。即通济渠,流经今河南、安徽境,在泗县入淮河,隋炀帝所开,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即由此道。《汴河亭》许浑 古诗,在今开封市附近汴河之旁,传为炀帝行宫故址。

2.广陵:今江苏扬州。帝:隋炀帝杨广。

3.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

4.百二:指炀帝的禁卫兵骁勇。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5.“三千宫女”句:《隋书·炀帝纪》:“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6.凝云:浓云;密云。鼓震:谓鼓声高鸣。

7.旗:一作“旌”。

8.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归:归附。有道:指唐朝。

9.迷楼:(炀)帝顾左右曰:“虽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还似:一作“何异”。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投此井,未死,为隋兵所执。后世称之为辱井。

《汴河亭》许浑 古诗赏析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许浑 古诗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许浑 古诗,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汴河亭》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许浑 古诗”。这首《《汴河亭》许浑 古诗》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

13

《湖上》

[唐代] 许浑

仿佛欲当三五夕,万蝉清杂乱泉纹。

钓鱼船上一尊酒,月出渡头零落云。

14

《赠别》

[唐代]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这首诗的背景不详,我们直接读诗。

一、先写他人离别

1、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相续,接连不断。

轮蹄,指车马。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眼前迎来送往的人就没有停过,车马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眼前迎送不曾休”,这一句点明了两个信息:

(1)地点是送别之地,或是长亭,或是渡口。

(2)离别之人很多,络绎不绝。

很明显,这是诗人看到的他人离别的情景。

后一句“相续轮蹄似水流”,用夸张的比喻做了补充,车马就像流水一样不断,进一步突出了离别之人很多。

很有意思的是,本来这首诗和水没有关系,但是许浑偏偏还用“水”做比喻,真是不枉“许浑千首湿”之名。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的比喻来突出离别之人很多呢?

我们继续读颔联。

二、反向假设,引出并加深自己的离愁

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门前没有通达南北的道路,人世间也就不会有分别的愁苦了吧。

这两句写的非常有意思。

“门外南北路”和“人间别离愁”,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或者我这样问:因为门外有南北路,所以人间才有别离愁吗?

这有道理吗?一点道理都没有!人间有离愁,那是人类自己的事情,和路有什么相干?

但是诗人换了一个说法:如果没有南北路,人间就应该不会有离别愁。

同样的意思,换个说法就很不一样,您想想看,如果连路都没有,这里就不可能成为送别之地,自然就不会有离愁。是不是很有道理?

熟悉高中数学的朋友肯定已经发现了,“南北路”是“别离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关系,所以诗人才可以采用反向假设法。

“南北路”是眼前的情景,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诗人偏偏假设它不成立,然后以它为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人间应免别离愁”。因为条件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结果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所以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一个观点:人间的离别之愁必然存在。

这个观点暗含了两层含义:

(1)诗人从来往行人的神色中感受到了他人的离别之愁;

(2)自己心中也有离别之愁。

诗人既感受到了别人的离愁,自己心中也有离愁,只有所有到达这个地方的人都充满了离愁,他才能肯定“人间的离别之愁必然存在”。

这就是反向假设的妙处:既引出了自己的离愁,同时将他人的离愁叠加到诗人自己身上,加深了自己的离愁。

那么诗人到底是如何愁的呢?我们接着读颈联。

三、用朋友来衬托自己的忧愁

3、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苏秦六印,出自 《史记 ·苏秦列传》,苏秦 (字季子) 游说六国合纵拒秦,被六国同时封相,为纵约长。声势煊赫,车马众多,回到故里。原先轻贱过他的家人对他毕恭毕敬。典故的意思是: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潘岳双毛,出自《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意思是谓早生白发,未老先衰。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现在官职在身,何时才能归去?你现在早生白发,还要在秋天离开。(不能反过来理解,不然会有盼望朋友离职之嫌。)

很奇怪:诗人既然官职在身,为何还盼望归去呢?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下,先看后一句。

朋友未老先衰,这是很忧愁的事情,却偏偏还要在万物萧条的秋天离开,这更加衬托出了朋友心中的忧愁。要注意,朋友的忧愁并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年华早逝。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朋友年华早逝呢?

您看,朋友虽然年华早逝,但是好歹他现在可以离开了,而诗人呢?他现在虽然官职在身,却不知何时才能归去?

这是用“朋友此刻虽然很忧愁,但现在可以离去”来衬托“自己不能归去的忧愁。”

但是这句话的问题很大,您想想看:朋友早生白发,不得不在秋天离去,本来心里就很忧愁,结果你许浑来了一句“哎,我现在官职在身,何时才能像你一样归去啊”。

你许浑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现在都成这样了,你却官职在身,荣华显耀,这是挖苦我吗?

如果我是许浑的朋友,我肯定会当场质问他,对吧?我相信您肯定也会。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莫名其妙说这么一句话呢?

四、诗人忧愁的原因

4、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分襟,离别。

衔泪,含着泪水。

耕钓,指出仕前的隐居生活。

沧洲,隐居之地。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怪我在离别的时候含着泪水跟你说话,我在出仕前有已经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至今仍然在思念那时的隐居之地。

尾联就是对颈联做出的解释。

诗人用了“莫怪”两个字,不要错怪我刚才说的话。“衔泪语”,说明诗人是含着泪水说的真心话。

“莫怪分襟衔泪语”的意思是:我刚才含泪说的都是真心话,你千万不要错怪了我。

为什么是真心话?

就是因为“十年耕钓忆沧洲”,诗人至今还在思念以前的隐居生活。

我们把颈联和尾联连在一起看就是这样:我含着泪跟你说,我至今还在思念以前的隐居生活,现在特别想和你一样归去,却官职在身,不知道何时实现自己的愿望,你虽然此刻早生白发,但是好歹已经可以离开了呀。

很明显,诗人是在劝慰朋友不必为离开而难过,我想归隐还无法归隐呢。

但诗人并不是说的假话,许浑的很多诗都表明了他有归隐之心,当他看到朋友年华早逝,而自己却还要继续为官职所累,不能归去,这才是诗人送别朋友时心中深深的忧愁。

我们回看这首诗,诗人先写他人的离别,再通过反向假设引出并加深自己的离愁,再用“朋友虽然忧愁,但可以离去”来衬托“自己不能归去”的愁绪,结尾才点明自己忧愁的原因。

您看,这首诗看起来很容易读懂,实际上写得非常曲折,尤其是颔联的反向假设,不仅引出了自己的离愁,而且把他人的离愁叠加到自己身上,更增加了忧愁,这种写法非常独到,很值得我们学习。

15

《夜归丁卯桥村舍》

[唐代]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译文

在一个月凉风静的夜晚,归家的旅客在岩石的前面停船。

在桥边,远处传来阵阵狗叫声,庭院空着,人都在沉睡着。

紫色的菖蒲出水很高,使水边的栏杆都显得低了;深秋时节红叶飘零,落了很多在船上。

本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家里还有二顷的田。

注释

丁卯桥:地名。

紫蒲:紫色的菖蒲。

水槛:临水的栏杆。

【作品鉴赏】

《夜归丁卯桥村舍》诗人本就有归家的打算,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

本诗颔联以声衬静,夜晚村舍人已入睡,庭院人已空,远远听见犬吠声,以此来衬托出归来之时夜晚的静谧。本诗颈联选用“紫蒲”“红叶”色彩明丽的意象,从视觉所见,渲染了一种温暖恬静的氛围,烘托归来时心情的轻松愉悦。月夜归家的喜悦。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诗人自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园田居。

16

《早秋三首》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翻译

长夜里一片清凉,

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

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

依旧是枝繁叶密,

晴空下重叠的远山

显得分外清晰。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

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

遥夜:长夜。

泛:漂浮貌。

清瑟:清凉寒冷。

翠萝:翠绿的草地。

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玉露:晶莹的露珠。

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墀(chí):台阶,也指阶面。

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

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他少年好读书、学击剑,但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对他不看重。后作梁孝王门客,梁孝王死,他回归家乡。武帝即位后,召见相如,并任为郎,曾出使西南,最后病死家中。“相如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VI吃而善著书,常有渴疾。”

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

蓟: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早秋三首》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早秋三首》许浑 古诗赏析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17

《紫藤》

[唐代] 许浑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

紫藤缠绕着高耸入云的大树,花儿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美丽。只听见鸟儿在歌唱,原来是藏在紫藤浓密的枝叶间。春天的风儿拂过,紫藤花的馨香弥漫,赏花的美人不愿离去。

诗人庭院里的紫藤,仿若柔曼女子,裙衫飘逸,紫袖轻垂。有客人来访,邀至小堂西边。

酒至微醺,弹瑟却无知音赏,想起了江南故乡,罨画溪畔的一段往事。那时,亦是紫藤花开。

18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唐代] 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翻译

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宫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

高楼深院全都锁着没人来此居住,早开的花朵调落净尽辜负了大好春风。

注释

⑴卜居不遂(suì):找不到栖身之处。薄游:聊且出游。汧陇(qiān lǒng):地名,今陕西陇县一带。

⑵海燕西飞:喻客西去陇地。斜:韵脚念xiá。

⑶天门:宫殿之门、指皇宫。五侯:东汉恒帝时,同日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为侯,号“五侯”。此处泛指朱门显贵人家。

⑷第一花:指名贵的花。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许浑 古诗赏析

  若无诗题,这首绝句就像是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表面写日斜燕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也是以燕喻人。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薄游汧陇”,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所以诗句以“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两句诗合起来,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风雨坏檐隙,蛇鼠空墙墉。”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直指其失。但许浑的这首绝句,因为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落尽东风第一花”,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像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曲词隐含无限的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此处,不仅楼台任其废弃,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句中的“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门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全诗的色调暗淡,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许浑 古诗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朝政混乱,宦官擅权,社会动荡,贫富悬殊。白日西斜,确是燕当归巢时,而此时它们凌空翻飞在诗人看来本是寻常一景,而满怀激愤的诗人借题发挥,以虚设的燕无归处为由,深为“卜居不遂”而怅然离开长安的“客”——某寒士,鸣不平。

19

《楚宫怨二首》

[唐代] 许浑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上来。

猎骑秋来在内稀,渚宫云雨湿龙衣。

腾腾战鼓动城阙,江畔射麋殊未归。

“十二山晴花尽开”。“十二山”,即巫峡十二峰,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两岸,南北各六,其中以北岸的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起句点地,将风光奇丽的巫峡写得花团锦簇。然而此地又不仅以风景胜,更有着古老的历史遗迹与浪漫的神话传说,于是乃接以第二句“楚宫双阙对阳台”,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楚宫”,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离宫,俗称“细腰宫”,在巫山县西北,三面皆山,南望长江。“阳台”,在巫山来鹤峰上,南枕长江。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曾梦与巫山神女交欢,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怀王之子顷襄王也梦见过这神女。(见南朝粱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所收旧题战国楚宋玉所撰之《高唐赋》与《神女赋》。)此句言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对称形门楼与神女出没的阳台遥遥相对,明显是影射传说中怀王父子与巫山神女之间的风流韵事,这就带出了楚王荒淫好色的内容。第三句“细腰争舞君沉醉”,紧承上意而进一步加以渲染。“细腰”,代指楚宫中的美人。春秋时。楚灵王以细腰为美,其臣下为了邀宠,遂皆节制饮食,束紧腰带,甚至于饿得有气无力,必须扶着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事见《墨子·兼爱》篇。)据此推论,则楚宫中的美人自必为细腰了。美人们投楚王之所好,扭动纤细的腰肢,争着翩翩起舞。而楚王也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欢快气氛中开怀畅饮,终至沉醉。以上三句层层铺垫,一笔笔勾出了这幅热闹喧天的“楚王行乐图”,其实都是在为第四句蓄势,势既蓄足,乃蓦地打开闸门,兜头放出一库冰水来,只“白日秦兵天下来”七字,就将前二十一字的歌舞升平气象收拾了个干干净净。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在怀、襄二王统治时期,秦国曾多次举兵攻打楚国,其中以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楚国先王祖坟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的那一次最为惨烈。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五十馀年后,终于为秦国所灭。本篇结句,就形象地、集中地概括了这段史实:虎视眈眈的强秦瞅准了楚王沉醉于酒色之中、无暇治理军国重事的大好机会,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遣兵长驱直入,将这富庶而美丽的南方大国一口吞并了去。

平心而论,《高唐》、《神女》二赋是否真为宋玉所作,向来就有争议;即便真是,文学作品允许虚构,怀王、襄王父子梦交神女之事也未必属实;二王在历史上并不特别以好色著称,楚国之所以亡于秦,自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然而,本篇虽是一首咏史词,毕竟是“词”而不是“史”,作者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史实,他有权遗貌取神。大凡历代的误国、亡国之君,未有不纵欲的,好色贪杯固是一大通病。词人攻此一点,也算抓住了要害,我们当然犯不着费心来为怀、襄二王辩护。

有词以来,这是较早的一首成熟的咏史之作。在选材上,它熔锡于铅,糅合正史与稗官小说,虚实相济,乃显得活泼而不拘谨。隶事时,又移花接木,叙怀、襄二王行状而不假外求,信手拈出其祖先灵王“好细腰”的典故,给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君子之好色、楚国之衰败,其来也有由的历史暗示,手法十分机巧。

20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代] 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这首诗中描述了金秋时节,诗人在阜阳品酒赏菊的情景。同时,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颍州西湖自然环境优美、建筑规模宏大。特别是菊花,品种之多,花开之繁,花色之丽。

栏目热文

井渫不食的渫的意思(井渫的意思是什么)

井渫不食的渫的意思(井渫的意思是什么)

井卦是第四十八卦,“井”的意思是井养。你看,井是用来打水的,打水之后就能滋养人,所以丼卦既是讲养自己,也是讲养别人,“井...

2023-04-20 20:52:46查看全文 >>

嶷读yi还是ni(唐诗中最唯美的名字)

嶷读yi还是ni(唐诗中最唯美的名字)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

2023-04-20 20:12:03查看全文 >>

畏井渫之莫食(畏井渫之莫食出自哪个典故)

畏井渫之莫食(畏井渫之莫食出自哪个典故)

作者 芦荻来源 旧报刊剪辑 1975年7月14日深夜,毛泽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中间,他流了泪。这是他做眼睛手...

2023-04-20 20:46:24查看全文 >>

三点水吉祥的字(三点水最吉利的字)

三点水吉祥的字(三点水最吉利的字)

属牛的宝宝,一般具有牛的特征,勤劳、踏实。给牛宝宝起名时用带三点水的字能对宝宝的这些好的品质起发扬的暗示作用,并且能够很...

2023-04-20 20:52:34查看全文 >>

井渫莫食的典故(投钱入井的典故)

井渫莫食的典故(投钱入井的典故)

【每日一典】井渫不食亦作“井渫莫食”。渫:除净泥污。食:吃,引申为取用。指深井除泥污,泉水清彻,有人疑惧,反不取用。比喻...

2023-04-20 20:55:48查看全文 >>

井渫不食怎么造句(枯井造句大全)

井渫不食怎么造句(枯井造句大全)

【成语】下坂走丸【拼音】xià bǎn zǒu wán【释义】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2023-04-20 20:42:30查看全文 >>

渫的草书写法(炚的草书写法)

渫的草书写法(炚的草书写法)

《草诀百韵歌》是明代韩道亨(生卒年不详,字颖泉,工书法)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书写的。《草诀百韵歌》是把比较通...

2023-04-20 20:30:57查看全文 >>

渫怎么读什么意思(渫这个字用白话怎么读)

渫怎么读什么意思(渫这个字用白话怎么读)

文丨钱多多虽然流行语年年更新换代,但有些流行语却坚守阵地,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比如“懵逼”,比如“心塞”。现在,问题来了...

2023-04-20 20:37:52查看全文 >>

井渫不食(井渫莫食什么意思)

井渫不食(井渫莫食什么意思)

文章节选于《周易经传新解》(ISBN:978-7-5169-1689-6),再版稿。较一版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原文】井...

2023-04-20 20:16:21查看全文 >>

澧字白话怎么读(澧字粤语)

澧字白话怎么读(澧字粤语)

离开长沙郡,韩愈和张署沿湘江继续北上,时而青山环绕,时而鸟语花香,夏季刚过,江水充沛,游船也渐多起来。午后时分,游船行至...

2023-04-20 20:21:53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