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调》(亦名《仙花调》,又名《雪花飘》)原词传到江南之后,迅速与当地音乐文化融合,形成各自的不同面貌。在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是剧中人物唱的一首插曲。清道光元年,由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里有《鲜花调》,和江苏六合、仪征、江都以及安徽省的天长、来安一带流传的《鲜花调》有许多相似之处。
时间一步跨越到1942年。
年仅14岁的文艺兵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到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演出,他听到了当地民歌《鲜花调》,经整理改编成就了现代最流行的版本,一直以来,这首歌就被标注为江苏民歌了。
最后得提一句茉莉花茶。
北宋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牵了红线,让茉莉花和茶结了良缘,在其《茶录》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制茶的步骤和方法。至此,茉莉花不仅入耳,更能入口,想不红也难了。
放眼今天,广西横县茉莉花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福建福州盛产茉莉花茶,“可闻春天的气味”,他们都很有胸怀,一直也没说什么,那么,山西五台山也应该含笑不语,大家齐唱“好一朵茉莉花!”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参考资料:《晋书》《五台山佛教音乐》《群芳谱》《清稗类钞》《缀白裘》《小慧集》《西厢记》《山西同宗民歌之《茉莉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