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遗老
走街串巷,磨剪子、菜刀的师傅;

磨刀师傅
满头白发,身世不明的孤寡老人 。

孤寡老人
还有那些常来酒馆吃饭、休息、叫不出名字的平凡百姓,他们的阶层、衣着、谈吐都很写实,仿佛从历史尘埃中蹦出来有血肉的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股热乎气儿。我出生在东北,虽没经过那个年代,但很小的时候也见过一些耄耋老人,看剧时感觉特别亲切,不自禁联想到先辈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际遇。
不仅有人,还有故事。
在即将播出的剧集中末代皇后、地下党将接连登场。剧集虽没宏观的表现历史,却通过一个个历史符号暗示着时间的流动,国情的变化,将人物置身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使个人的是是非非上升到家国的恩怨情仇,一举升华了主题,扩大了格局。
当然,人物好、故事好还不足以称为一部好剧,关键是有精气神——全剧充满了“中国人的精气神”。
里面各个人物的命运纠葛都遵从中国基本的价值观,谦恭礼让,有节有义,看着过瘾。
陈怀海酒馆开张后,不论是地位低下的磨刀师傅,还是一顿仅能买得起二两酒的贫穷老汉,只要是客都热情迎入,不因贫贱而冷眼相加,体现了“仁”;
磨刀师傅喝完酒忘了带钱,宁可深夜赶回家去取,也不愿赊欠,因为他觉得赖账的酒喝得没味儿,体现了“节”;
满族遗老、豪爽仗义的那爷见到有恶霸欺负人,仗义出手,痛扁恶霸,体现了“义”
陈怀海嫉恶如仇、反抗日本侵略者,保护革命义士,甚至不惜在关键时刻与日本浪人决斗,更是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大义。

陈怀海与日本浪人决斗
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人物虽各有缺点,但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彰显着人性的光辉。看剧的时候,每每引发我的思考:
如今世界和平,物质富饶,生活质量提高,但我们又是否继承了这些基本的节操与美德呢?
通过对历史变迁中乱世众生相的精准刻画,《老酒馆》彻底还原了抗战时期老东北人民的生活风貌,令人欣赏并惊叹这段被遗忘尘封的历史。
二、老戏骨飙戏,气场足,看得过瘾
陈宝国说:“《老酒馆》集结了当代中国最有戏德的一群演员。”此言不虚。
剧集没有一个仅靠脸吃饭的流量小生,全是老戏骨,看他们演戏就是两个字“带劲”。
主演陈宝国是公认的老戏骨,演了一辈子戏,深受人民喜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宅门》中塑造的白景琦,从青年到老年,将他的邪性、坚韧、大义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