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演好朱标的关键,是不能演弱,而是演出内心的强大。“你既尊重父亲又有自己的抱负和治国理念,所以这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几天后,何晟铭的状态马上就调整过来,表演渐入佳境,朱标甚至被观众称为“常务副皇帝”,在他下线的那一天,很多网友表示了对角色的不舍。
高希希会在剧组为演员“构建一个‘假定性的氛围’”,即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信念感。“多伟大的演员他都很脆弱”,他感慨地说,“当他进去以后,相信这个结构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切都是真实的,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融入人物。”
所以,《山河月明》中的服化道都在尽力还原真实。例如:文武百官上朝时,遵循明代官服颜色制度,按品阶高低进行还原,不同品阶的官员站立位置也不同。“演员要感受到这服装就是我平时穿的,这样观众看到时才会有真实感。”
剧中的演员集中了老中青三代,如何平衡他们的表演,也是高希希作为导演的任务之一。
老戏骨们的表演自有体系,融入戏中的速度很快,表演状态稳定。在拍摄现场,剧本是一个栏头提示,他们一走戏,自然而然就把戏的结构走出来,把人物结构关系走顺。高希希称他们是“天平上的秤砣”,能压得住整部剧的基调。
除此之外,平衡的作用也有精神上的。《山河月明》拍摄期间辗转多地,在横店的山中,他们遇见了65年未遇到的高温,演员要长时间穿着繁复的古装戏服、厚重的盔甲表演。高希希对《博客天下》回忆说:“宝国老师两鬓都烂了,疼得都不行,但是他也坚持。绍峰那个时候腰椎又极度的不好,一天下来躺在地下连动都动不了,确实很难。”
由于伤病,冯绍峰觉得演16-19岁的朱棣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成毅进入了高希希的视野。“正好前8集左右吧,也是需要一个朝气蓬勃、有少年劲的孩子来扮演少年朱棣。成毅从结构、状态、表现力上都不错,所以选择了他。”
“我非常喜欢这两个好孩子。”高希希对“大小朱棣”都赞不绝口。拍摄完成之后,冯绍峰给高希希发了信息:“我演完以后,看了几张样片,我没有想到呈现的力量是这么大,我可能以后也很难超越这个角色。”
高希希却说:“你一定会站在更高,我说既然有这一步,台阶已经出来了,你再往下走,你肯定是站在这个台阶上继续往前,肯定会更好。”他认为,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当坐在监视器前对表演进行评判时,就一定要把好的和不好的都告诉他们。
历史剧要与当代共鸣此前,高希希曾执导口碑不错的《三国》和《楚汉传奇》,对于历史正剧的创作,他有着自己的风格,即:擅长以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解读和诠释历史人物。
《山河月明》同样如此,他希望“通过历史呈现出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对应的方式和方法”。高希希说:“拍电视剧不是修古建筑,我们不是修旧如旧。”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总是遇到不小的争议。过去的《三国》如此,现在的《山河月明》也是如此。后者面临的争议,是历史剧由来已久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争”。
比如“明朝洪武四大案”,其中三个被合并到了一起,朱棣成了锦衣卫的首任指挥使。这些基于历史背景的改编,源于故事需要一条主线脉络来贯通全局。朱棣作为主角,需要和主线故事发生相对紧密的勾连,这是戏剧化表达的需要。
在《博客天下》的采访中,高希希说:“在剧作里头,大的历史框架不能虚构,但有一些故事,有一些人物,在我们无法查证史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人物的结构关系去进行一些情节或者行为的延伸的,这也可能是有诗化的概念融合在里头。”
延伸也可能成为风险。《山河月明》从拍摄之初的80集到播出时的45集,进行了大量删减,其中,吕本和吕妃父女的夺嫡的支线几乎被完全舍弃了。前期一直被诟病的草原公主伯雅伦海别(黄羿饰少年;张芷溪饰成年),到底也没能和朱棣上演什么“白月光”的戏码。
从戏的角度来看,大面积的删减对流畅度折损不少,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删减之后的剧集也基本符合了当下历史剧的创作主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