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了故事框架,但导演并没有完全把《我心飞扬》拍成一部流水账式的传记片或鸡血体育电影,除了转场用了真实的资料影像外,骨架里的内容并没有完全遵从现实(比如女主干脆改名叫杨帆),剧作上做了不小程度的原创改编。
(图片来自导演微博,左大杨扬右剧照)
正是这些原创的部分,给整部影片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使其跳脱出冬奥时效性和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真正打动每一个普通观众的内心。
为避免剧透太多,简单聊几个细节,大家来感受下它的珍贵——
历经失败、刻苦多年、吃尽苦头的女主,迎来一雪前耻的机会,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入围决赛。
意外不约而至,女主在上一场比赛中不慎被冰刀割伤的脚,此刻正在突突冒血。
眼看近在咫尺的金牌,即将以“退赛”的方式失之交臂;
教练和队友上前安慰,杨帆嚎啕大哭:我吃了这么多年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声呐喊,痛苦而悲凉。
是啊,在那个急需自我证明的时代,运动员的表现跟国家荣誉牢牢捆绑,作为国有资产,运动员唯一的使命,就是在国际赛场上拿到金牌。
拿金牌,不仅是荣誉,更是体育局下达的任务。
拿到了,皆大欢喜,拿不到,就是白白浪费国家资源的罪人。
邓亚萍作客《圆桌派》时曾说过一个悖论——
运动员的日常里,每一秒、每一个动作,终极目标就是金牌,但到了赛场上,又要清空大脑,专注于打好每一个球。这种思维困境,是对运动员心态的强大考验。
女主杨帆常年承受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临门一脚时,以往所有的努力、隐忍,却被这意想不到插曲葬送,在命运的捉弄和嘲讽面前,彻底崩溃。
这一幕似乎在说,运动员不是为了运动而存在,赛场的争夺背离了“更快、更高、更强”挑战身体极限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员的付出与牺牲,也与其热爱的初衷不相关了。
所以,在奥运村餐厅里,看到对手国家的运动员谈笑风生,中国代表队这边却愁云惨淡满脸凝重,夏雨饰演的教练问杨帆:怎么别的国家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都那么开心呢?
当个体与集体绑定,当个人成为国家名片,除了拿金牌,运动员还有没有其他存在的意义?
这种批判和反思的色彩,是以往国产体育题材中罕见的。
无论是《夺冠》《超越》还是《激战》《翻滚吧阿信》,都没有将个人与集体一分为二地做出拆解。国外题材也鲜有触碰,《百万美元宝贝》《极速车王》《奎迪》《勇士》更多地塑造的是个体的起伏和其代表的超级英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亦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质疑气质。
杨帆质疑教练的技术指导;
教练质疑领导的战略方针;
越基层越有发言权。
当然,这些质疑的声音,会被赛场的成绩最终稀释。
由此我认为,《我心飞扬》是部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体育传记片。
时代变了,去年奥运会许昕刘诗雯混双摘银,国人普遍宽慰,尽力了就好,什么奖牌都一样。如果换个语境,王励勤、王楠在强势项目上输给对手,那舆论可想而知。因此,特别是在我们无需金牌自我证明的今天,《我心飞扬》更能让人看到当年运动员的压力与心酸。
值得一提的是,大杨扬的家乡是哈尔滨七台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北地区共和国长子的光环已褪去,镜头有意无意地给到了颇为落寞的东北黑土地和老杨家门可罗雀的照相馆,这似乎对人生风光过后归于落寞的风光写照。
必须着重夸一夸导演王放放,一个低调至极但功力深厚的反类型导演。
上一部作品要追溯到8年前的《黄克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