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突厥南侵,已经是吴国公的尉迟敬德奉命前往征讨,大破突厥军队,凯旋而归,李世民对他更为赞赏。然而,此时的尉迟敬德也开始慢慢居功自傲起来,在阿谀奉承下的他仗着李世民的信任,逐渐猖狂,大有不把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哪怕是遇到救驾有功的安国公秦叔宝也是如此,在朝堂之上,尉迟敬德还喜欢弹劾别人,稍有不注意犯了什么错误,即使是面对长孙无忌等人,他也是丝毫不留情面。
后来,尉迟敬德也被调往外地出任刺史。有一回皇帝李世民在京城大摆宴席,也邀请尉迟敬德也回京赴宴,他的座位却不是首席,而是被安排在了另一位将领的后面,尉迟敬德认为这个将领不如他,于是他开始爆发了,他借着酒劲开始肆意妄为,任城王李道宗刚想向他解释,尉迟敬德就一拳打了过去,唐太宗李世民见此也是急忙何止,最终这场酒宴在尉迟敬德的这一番闹腾之下结束。
之后唐太宗单独召见尉迟敬德,苦口婆心的对尉迟敬德说了一番话,唐太宗说:“我常想,汉高祖在位时期的功臣,能善终的很少,我觉得这个很不好,因此我登基后想尽力保全功臣。但是现在看了你这样,我才明白,当初韩信为何会身死,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这番话一说完,尉迟敬德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唐太宗已经开始对他不满,回想自己之前做的事情也是很后悔。在这之后,大唐的尉迟敬德仿佛换了一个人,在也没有居功自傲过了,此后的他由一个粗犷的武将变成了一个做事处处谨小慎微的文臣,处处约束自己。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被调任成为了鄜州总督,这天,李世民找来他,并对他说:“有人说你要造反?”尉迟敬德生气的脱下衣服扔在地上,把自己满身的伤疤露了出来,愤怒的对李世民说:“是的,我要造反了,我当年随着陛下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现在这天下安定下来了,陛下认为我已经没用了,所以就怀疑我要造反吗?”
皇帝看着尉迟敬德布满伤疤的上半身,也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对尉迟敬德解释说:“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些,就是因为没有怀疑你,不必这么生气。”
尉迟敬德的这一系列操作是李世民最想要的结果。古代当皇帝都会制衡臣子的势力,生怕稍不留神,臣子给他来一个逼宫,因而他们也懂得怎么拿捏这点平衡关系,而这点平衡关系早已被当了多年皇帝的李世民摸清楚了。
因此慢慢地收起了手中的大棒,李世民也知道恩威并施的手段,深知“打巴掌”之后也需要给一个“枣子”的道理,于是他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给予尉迟敬德好处。
李世民让自己的女儿与尉迟敬德联姻,注意,是与尉迟敬德,而不是与尉迟敬德的儿子。这显然算不上是什么恩惠,因为当时的尉迟敬德已经五十多岁了,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倘若真的答应,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诟病。在当时的大臣中,即使级别很高,与皇室联姻也都是子女进行联姻,像这样直接把女儿许配的,明显不合时宜。
尉迟敬德婉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明确拒了李世民的这个恩惠。他明白李世民此举只是在告诉众人,他依然很信任尉迟敬德,一方面给尉迟敬德吃一个定心丸,另一方面也是在变相的保护尉迟敬德,这样一来,敢弹劾尉迟敬德的人也少了很多。想做明君的皇帝就要处处提防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对于尉迟敬德来说,如果自己敢逾越,后果同样也是他承受不起的。因为做臣子的,要学会把握好分寸,“伴君如伴虎”,想要在庙堂之上混的如鱼得水,就要学会在庙堂上如履薄冰,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的走,看懂皇帝要表达的意思。做事情学会点到即止,做人也要知足常乐,正因为尉迟敬德深知这种道理,之后在59岁时他主动要求解甲归田,看出李世民的为难,即想留又怕有功高盖主的隐患,尉迟恭就大胆说,你不让我走我会造反,当然这个造反是假,可能会被拥护他的人被逼如此,所以他选择主动退出,再才使得他得以善终,他的儿子也在后面被封为上柱国,得以平安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