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命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这是一个空间命题,天地一样高,山泽一样平,这看起来好像违背我们的常识,和我们的直觉是相反的。但惠子显然并不是要挑战我们的直接感知,而是在进行哲学上的思辨。
这个命题中,惠子提出了高低上下的空间位置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正如高山上的湖泊,就比其他山更高。
高低上下只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概念,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上下。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善恶美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存在。
第四个命题:“日方中方睨nì,物方生方死”。
大概意思是说,太阳刚刚升到正中,同时也就开始西斜了;一个事物刚刚出生,同时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
这个命题是惠子对于事物运动和生死的观点,很多人把惠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认为他们的观点是类似的,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道家思想中,老子把事物的变化看成在“道”的驱动下,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事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中。
庄子也秉持了这种思想,在庄子的《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在《知北游篇》中,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ū之过隙,忽然而已。”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事物转瞬即逝。
而惠子指出:太阳在正中的时候,也是开始西斜的时候,其中的“方”字表达了事物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的并存,也表达了事物运动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惠子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正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正如哲学家恩格斯曾揭示过事物运动的本质,他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
而惠子的思想正是表达了这种事物内在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这是庄子和惠子思想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