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盘点
历史上一共只有五位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 年物理学奖、1911 年化学奖)、莱纳斯·卡尔·鲍林(1954 年化学奖,1963 年和平奖)、约翰·巴丁(1956 年、1972 年物理学奖)、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 年、1980 年化学奖),以及巴里·夏普莱斯(2001 年、2022 年化学奖)。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如此重要的学科在诺贝尔奖中怎么能缺席?无论是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卢瑟福,还是发现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都在化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熠熠生辉。下面,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最受欢迎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带你走进他们的故事:
◆1901 年-2022 年最受欢迎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图丨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生于:1871 年 8 月 30 日,新西兰纳尔逊
卒于:1937 年 10 月 19 日,英国剑桥
获奖时所在单位: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获奖原因:表彰他在元素衰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领域:核化学
获奖情况:单人获奖
成就:获得 1908 年诺贝尔化学奖。1896 年,他对放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更深入的研究。1899 年,他证实至少有两种显著的辐射类型:Alpha 粒子辐射和 Beta 粒子辐射。
他发现,放射现象有时会伴随气体生成。他和助手弗雷德里克·索迪共同提出放射性物质可以产生氦气的假设。1902 年,他们陈述了一个革命性的理论:部分元素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形成其他的元素。
图丨玛丽·居里(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
生于:1867 年 12 月 7 日,波兰华沙
卒于:1934 年 7 月 4 日,法国上萨瓦省
获奖时所在单位:法国巴黎,索邦大学
获奖原因:表彰她在镭和钋元素的发现,镭的分离,以及对镭的性质和镭的化合物的研究上做出的贡献,这些研究推动了化学的进步
领域:核化学
获奖情况:单人获奖
生平:玛丽·斯卡洛多斯卡出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她的父母深信教育的力量。后来,她搬到法国巴黎继续深造,遇到了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居里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以及在放射领域的同事。1903 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 年,皮埃尔去世,居里夫人继续他们的研究,并在 1911 年成为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组织了移动的 X 射线小组救护伤员。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后来也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就:获得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贝克勒尔在 1896 年发现了放射性现象,这激发了居里夫妇对此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他们检测了很多的矿物来追踪放射性迹象,发现沥青铀矿比普通铀矿石具有更强的放射性,据此推断出沥青铀矿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放射性物质。
最终,他们从中成功提取出两种当时未知的元素:钋和镭,它们都具有比铀更强的放射性。
获得 1911 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妇在首次发现钋和镭元素之后,玛丽继续研究它们的性质。
1910 年,玛丽成功地提取出金属单质镭,确定了镭的存在。另外,她还证实并记录了放射性元素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放射性化合物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医学领域(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辐射源。
图丨马里奥·莫利纳(Mario J. Molina)
生于:1943 年 3 月 19 日,墨西哥城
获奖时所在单位: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
获奖原因:表彰他们在大气化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臭氧的形成与分解相关方向
领域:大气与环境化学
获奖情况:与其他两人共同获奖
生平:马里奥·莫利纳出生在墨西哥城,从小梦想成为化学家。考虑到对一个化学家来说理解德语很重要,他 11 岁就去了瑞士寄宿中学读书。随后,他回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之后又去了欧洲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开展他的工作。
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作令人鼓舞,发现了氟利昂是如何破坏臭氧层的。马里奥·莫利纳现在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他在 2006 年与第二任妻子瓜达卢佩·阿尔瓦雷斯结婚,与前妻路易萨·谭·莫利纳育有一子。
成就:获得 1995 年诺贝尔化学奖。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含有少量的臭氧,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在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臭氧,太阳将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负面影响。1974 年,马里奥·莫利纳和舍伍德·罗兰证实了 CFC 气体(chloro-fluoro-carbon,氯氟烃,常被称作氟利昂)对大气层中的臭氧有破坏效应。
而氟利昂有很多用处,包括:冰箱的制冷剂和压缩喷雾器的喷雾剂等。控制氟利昂的使用可以减缓臭氧层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