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满门忠烈”一词,相信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杨家将。杨门虎将的故事传颂千年,经久不衰,被后人以戏曲、影视等形式演绎成无数个版本,成为历史上英雄世家的代名词。
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之后,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
犹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穆桂英、佘太君等杨门女英雄的身影,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女英雄虽流芳千古,却并非正史中出现的真实人物,仅仅是后人杜撰的文艺形象罢了。虽说,“女将”为假,但是,诸如杨业、杨延昭等杨门男将,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人物。
杨家祖孙三代抗击外虏的故事发生在宋初,到了南宋,杨家将的故事已经享誉全国。宋朝文学家将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编撰成小说、剧本,杨家将被改编包装走上戏台,迅速风靡全国。
在此,笔者不得不多提一句,之所以杨家将的故事会在南宋时期迅速风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南北宋交替时期二帝被掳,这段屈辱的往事使忍辱负重的宋人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变得敏感,国家迫切需要一股关于民族英雄的“正能量”。北宋初期的杨家英雄正是宋人抗击外虏的典型,由此,杨家将成了南宋人心目中的英雄标杆。
为了丰满杨家将的形象,宋朝文人不但在故事中加入了原本不存在的女性角色,还杜撰了许多并未发生过的精彩战役,甚至,就连北宋名臣潘美也被“强行抹黑”,借此,衬托出杨家英雄的人性光辉。可以说,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既生动又感人,让民间百姓混淆了真实历史事件与演义传说。
杨门家主杨业出生在太原,自幼习武,喜欢外出游猎,每次与同伴打猎均满载而归,收获的猎物总是远超同伴。杨业曾对朋友说过:“今后我必将进入战场行军作战,就像是一只猎鹰狩猎野兔一样。”果然,杨业在二十岁的时候踏上仕途,就任北汉指挥使,立下战功后,被朝廷升为节度使。
因为,当时北汉政权的统治者刘崇十分赏识这位少年英雄,所以,赐杨业刘姓,是为刘继业。杨业在行伍中严于律己,说一不二,恪守军规。每逢作战必身先士卒,闲时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们对这位年轻将领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因杨业作战时罕逢败绩,每战必胜,又被人送了个外号“刘无敌”。
宋太祖建立政权后,宋朝在全国的声势如日中天,赵匡胤一统江山已成定局。
此时,审量局势的赵匡胤及时向北汉皇帝提出归顺宋朝的想法,但却遭到反对。就算是这样,杨业仍对北汉政权忠心耿耿,有感于北汉刘氏政权的知遇之恩,发誓拼死捍卫北汉。赵匡胤讨伐北汉时,北汉全境沦陷,仅余杨业一支军队在南城苦苦支撑。宋太宗对杨业生平早有耳闻,对这位猛将求才若渴,派出前朝皇帝的亲信前去劝杨业归降宋朝。
见到故人的杨业眼见江山易主,独木难支,不甘落泪,痛哭一场后归顺了宋朝。
那么,为什么宋太宗会如此赏识杨业呢?
原来,杨业在效忠北汉时,经常与北方辽军作战,对辽军的战术了若指掌,戍边经验无人可比。宋朝在开疆扩土后,已与辽地接壤,此时,辽国成了宋朝的心腹大患,为了抵御辽军的侵扰,宋太宗苦寻一位能够抗击辽军的大将,于是,杨业就成了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