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制片人 茅熠)
无限求“真”也是男主角扮演者罗晋的创作态度,罗晋的父亲就是一名医生,从小在医院大院长大的他,对医生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有机会饰演一次医生,成了他一直的梦想。网上流传着一段他研究试管是应垂直还是倾斜下放的拍摄花絮,对此,他解释,真实来源于细节,自己绝不会放过每一个细节。
眼望远方:“冷调性故事中呈现人性之暖”
“眼望远方”是导演杨文军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之一,在他看来,“远方”就是剧本最需要表达的主旨和立意。故事最想表达什么?这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说,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家对非洲的无私援助,还要看到非洲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展现非洲和中国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关于这一点,在茅熠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国家反复倡导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来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该剧通过聚焦我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一典型事件并深挖其价值内涵,以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态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生动诠释,使其以真切可感的具象化方式呈现于荧屏。茅熠说,“病毒是黑暗的,但我们要在冷调性的故事中呈现人性中的暖”。
正是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引下,《埃博拉前线》在拍摄中保持平视,以尊重的眼光去发现、平实的语调去讲述,除了重点打造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英雄群像,还着力打造一个真实、美好、质朴的非洲,塑造一批温暖、勇敢、心怀大爱的非洲英雄。
“这是第一次深度参与拍摄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总制片人方芳表示,经过本剧的出品,愈发感受到腾讯视频作为一个媒体平台的使命感,接下来将有更多优质主旋律内容登陆腾讯视频,继续传递平台责任感和正能量。
(总制片人 方芳)
人文情怀:“不光用眼睛,还要用心去感受”
“只要穿上防护服,我们就不是丈夫、儿子、妻子、女儿,我们是医护人员。”
“在卡巴利亚,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他们在另一个世间重新相遇,这难道不圆满吗?”
和埃博拉病毒带来的紧迫感、危机感相比,危难之中的人性光辉更具有俘获人心的能量,《埃博拉前线》中有太多感人至深的台词,这其中既有中国援非医生的壮语豪言,也有卡巴利亚医生盖斯姆以及非洲人民豁达的生死观。
郑书鹏与盖斯姆深厚的友谊,让原本将要离开卡巴利亚的郑书鹏,因盖斯姆的离世而选择继续留下来参与抗疫。这既是为了完成盖斯姆的遗愿,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盖斯姆医生送给郑书鹏的礼物,那只“蒙着眼睛的木雕猴子”,也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明白,很多事我们不能只用心去看,要用心去看去感受,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茅熠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