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失去才是人生的常态,从容面对才是你最大的底气
不断的失去和告别,是余华《活着》这本小说给我的最大感受。
福贵本来是富贵之间的地主少爷,娶了米行老板家的女儿家珍,但因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
在去给生病母亲求医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上战场,后被解放军所俘虏放回家。
到家他才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哑巴。
本应是一家团聚,谁知人间悲剧从不断的离别中开始。
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多死在医院里;
女儿凤霞生产时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了;
女婿二喜则是在上工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只剩下可以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不料却因为吃豆子被活活撑死。
至此,福贵的亲人们已全都不在了,只有那只在濒临死亡时被福贵买回的老牛,在田间地头陪他度过这全无念想的余生。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也许不断的失去和告别,在某些时候就是人生的常态,在这种巨大的失去和变故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容面对余生,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只有好好活着。
《活着》最后写道: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福贵最后在希望中活着,就当死去的人都还在,都在身边从未离开,人死了活在别人心里,就还存在。
人生有得亦有失,有聚也有散,正是这种得失交替、聚散离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而饱满。
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逝者不可追,来着尚可期,既然不断的失去本是人生的常态,倒不如放下心中芥蒂从容面对修炼一生的底气。
最需要告别的,是那个不曾认真活过的自己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有人说:
我们到了一个失去的年纪。
喜欢的偶像结婚成家,崇拜的球星退役,熟悉的媒体人去世,曾经憧憬的崇拜的人一点点退出舞台,换上了越来越陌生的名字。
曾经的辉煌和灿烂被新的潮流席卷,迷失在过去,时间带走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回忆和冲动。
90后熟悉的人都在一个个离去,就像做好了交接仪式一样,他们把世界递到我们手上。
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未曾做好准备。
不得不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时代的逝去,这样的逝去让我们在慌忙仓皇中不断学会告别。
11月刚到,朋友圈出现了很多“11月请对我好一点”的祈祷和祝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朋友写的话,她说: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巴上,年初雄心壮志般立下的计划在一日日虚度中没了结果,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只有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或许我该告别的不是10月,我应该告别的是那个不曾认真活过的自己。
有多少人,在光阴飞逝中开始醒悟青春不再后悔不已,就有多少人,在生活的一起鸡毛面前开始憧憬美好的自己。
参加《明日之子》的海选时,毛不易曾经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倒流时间,不是为了人类理想做贡献,只是想和她说一句我很抱歉。
他在歌词中写道,而歌词中的这个她,是他去世的妈妈。
在实习的过程中,他看到过数百个在他面前死去的人,但第一个在他面前死去的,是他的母亲。
让他最遗憾的是,在妈妈走的那一刻,自己始终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学习也不好,也可能拿不到毕业证,还没成家。
再到后来,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写歌,把曾经的遗憾和故事都写在歌曲里唱给所有人听。
而他的歌声也鼓舞了很多人,他在歌声里他已经和从前那个自卑又弱小的自己挥手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