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打小不爱闹腾,三年级学美术,安安分分。
五年级时,画室老师好意提醒:“你们画画的时候可以听听歌。”
录音机按下播放键的那一刻,梁博的心就不在画纸上了。

后来老师也发现,这孩子整天听歌,也不画画了。
“不是不喜欢美术了,只是更热爱音乐。”
看他这么痴迷,生日时,父母便送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自己摆弄了几年,上了初中才正式开始学。
那股执着劲儿,恨不得一天24小时把手指黏在琴弦上,父母都看在眼里。
初中毕业,没读高中,索性报考一所音乐类中专,家里也没干涉。
然而中专跟他想象中的音乐学府天壤之别,学校不是音符飘扬的天堂,反而充斥着庸俗的形式主义。
他学的通俗演唱,兴致来了,想来上一曲。
校领导却找到班里,告诉他们:“我们中午在休息,别唱歌。”

别人都无所谓,照旧混日子,在班里逗逗乐子,溜出去泡网吧。
他想创作,想演出,想发泄,却只能困着、待着、无所事事着。
“每天内心都有一种非常慌的感觉,就想‘能不能干点正事’,我再混就得疯。”
那时也创作过一些歌曲,但如今看来都十分幼稚。
时常有歌迷扒出来这些久远的作品,梁博还挺苦恼的。

想要改变,只有寄望于大学的深造。
3年后,梁博考入吉林艺术学院,在这里,他曾经的幻想一步步兑换成现实。
“吉艺的孙老师说过,没有最坏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心里反倒是最称职的。”
学校里,老师与学生年纪相仿,音乐理念一致,很容易成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