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北京城内有六片“海”,包括名扬海内外的大名鼎鼎的“中南海”。北京地名中的“海”充其量是小湖而已。称“湖”为“海”始于元代,据张清常《胡同及其他》记载:“海”在蒙古语中是“湖泊”之意,但有崇敬赞美的感情色彩,与“湖”一样通用。今北京地名以“海”命名的有“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后三海指什刹海,是由一水相连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也叫积水潭)三部分组成,统称“什刹海”,由于这三片海处在紫禁城的后边,所以又称“后三海”。

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一带原先只有一些小山和水池,辽代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太液池"。金代在这里修建了不少宫殿,称之为"西苑太液池"。元朝建大都城时又对三海进行了大规模挖掘,挖出的土,堆成景山。明代把太液池当成行宫,称"西海子"、"金海",并正式分为北、中、南三海。三海以两座桥梁作为分界线,"金鳖玉棟桥"(现北海大桥)北为北海、"蜈蚣桥"南为南海、两桥中间为中海。中海和南海习惯合称为“中南海”。清代,中南海逐渐成为政治中心,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民国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都曾设置在这里。

【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鸟瞰图】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也是京城文化街之一。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什刹海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自然景观。什刹海景区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

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 13世纪,蒙古灭金,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 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内城由各旗分别管辖,今什刹海地区属正黄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疏浚什刹海。什刹海名称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其中最为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什刹海,古刹名。明万历时,僧遍融建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号亦分一舍。法时帆诗所谓:“梵宇俨号舍,而称十刹海。”(《燕都丛考》)。另一种说法是十刹海周边有大大小小十所寺庙,故曰:“十刹”。但可以肯定的是,什刹海之名始于明代,源于水边的寺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