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曾经,古旧的村庄纯真而又质朴。水井、老树、土路,还有随处可见的柴禾垛,带着泥土的厚重,潜藏于记忆中的印象,储存在情感的深处,如同一部旧相册,可以随时翻看。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至今难以忘怀,述说出来便觉释怀。
柴禾垛
进村就可以看到,场院屋后道路两侧,一个个滚园粗壮的柴禾垛挤占着空间,就像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想当年,柴禾垛是村庄的第一景观,它与农家的生活休戚相关。有柴能做成熟饭,烧柴能取暖,还能为大小牲畜做饲料。一根火柴引燃了干柴,瞬间化成熊熊的火焰,可以催锅做饭,塞进土灶烧起热炕,灶火跳跃着给全家送去冬日的温暖。“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禾列第一。这一家那一家,炊烟袅袅升起,集结在村庄的上空,就像一朵朵漂浮的云。所谓人烟、人烟,缭绕的炊烟那是村庄的活力。
农家人的生活很容易满足。顿顿吃上热饭,烧炕保持温暖,外面雪花飘,屋内乐融融。春日栽树,冬闲铡草。把干草铡出细碎的,让休闲的老牛慢慢咀嚼岁月。柴禾垛就是农家人的能源,家畜饲草的储备。居家过日子,第一要务就是积存柴和草。农村俗话说:“借粮不借柴”,.由于不可抵御的原因,缺粮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农村人厚道。可以相互间调剂余缺,但借柴禾就难以说出口。因为柴草需要量大,但是来源也广,作物的秸秆、遍地的野草和枝叶,都在柴草之列,只要人有心手勤快,随手捡拾皆可是。把这零散的柴草集中码垛,堆积起平日的辛劳,也堆积起农家生活的沉稳和饱满。按照谐音,“柴”与“财”相近,有柴即有财,给儿子说媳妇,看看他家的柴火垛,又多又大又丰满,柴多粮就多,手脚也勤快,生活有保障,日子保险错不了。
柴禾跟着粮食走,柴草的主要来源,还是庄稼的秸秆。麦收后的麦秆麦穰和麦柞,秋收的玉米高粱谷子地瓜秧,还有刨出的各种柞子。都是上好的柴源。农忙农忙,忙的不不仅是粮食,还有遍地都是的柴和草。农家日子的过去式,那是粮食一把柴一把,粮要颗粒归仓,秸秆也要物尽其用。哪些可以做饲草,哪些可以做烧柴,须要分门别类做储存。先晾晒防霉变,晒干祛湿再码垛。把零散的柴草码成垛位,为的是防霉防雨雪,否则生火不燃牲口不吃,漫漫寒冬难渡过。集中码垛耐储存,环境整齐美观,减少柴草占用空间,
堆柴码垛看起来简单,实际干起来,还是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成捆的秸秆还好说,散乱的柞子待如何?更有那乱糟糟的麦穰和麦糠,质软轻滑且散乱。专用的工具是木杈,一杈一挑撅起一大片,就这样一人铺垛一人挑,边码边压垛增高,很快便堆码出一个柴禾垛,像倒立的陀螺体。垛矗立起来了,最后加苫盖防雨雪。秋末冬初,家家码垛集柴草,房前屋后村头巷口,一个个粗壮园硕的柴禾垛,守护着村庄守护着家园。
那些个硕大的柴禾垛,也曾是村民的避风港,也曾孩童的安乐窝。秋收冬藏无所事,庄头的柴禾垛,就是村里老年俱乐部。这里背风向阳,头顶毡帽的老头们,老粗布棉袄大蒲袜,坐着草倚着垛,眯缝着眼睛看太阳,似乎知足又安逸,扯起天南海北的话题,漫无边际。一个个排列着的柴火垛,左拐右拐就是一个迷魂阵,可以在此捉迷藏躲猫猫,抽根烟柞当枪杆,拽一根黍秸跨马骑,围着柴火垛转啊转,追逐着打闹着,笑声和喊声在村里回荡。妇女每天烧火做饭抽烧柴,柴垛被抽出一个个柴禾窝,就像温暖的洞穴,可以钻进去躲起来,留给孩子们藏猫猫。散养的鸡还会跑到这草窝窝下蛋,不经意间一掏就一窝。
而今燃煤烧气,生活的现代式淘汰了柴禾垛,更无人再去费心尽力码垛堆砌了,柴禾垛下的童真叟乐离我们远去,曾经作为农村标识的柴禾垛也就消失了,原本是可最便捷的再生能源,成为制造脏乱差的无奈。村头巷尾堆积的柴禾垛,已经成为了过去,不过作为农家乐的场景,还不时地泛出脑海,不是怀念而是回忆,依此引领乡愁,守护我们这代人本真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