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这个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艺术舶来品,在实现“本土化”的进程中并不顺利。它几次遭遇“毁灭性打击”,而后又死里逃生。
10年前,“脱口秀”是一片蓝海,许多人投身其中,随后“笑果”这艘巨轮诞生,一路乘风破浪。
短暂辉煌过后,“HOUSE事件”,让一切回归原点。
如今,“失业”的脱口秀演员纷纷开始“再就业”:
李诞投身直播带货卖起了穿戴甲;徐志胜剪掉了刘海,进军演艺圈成为演员;李雪琴在春节档“热辣滚烫”,有网络传言称,她的工作室已成功签约庞博;童漠男以“文学策划”的姿态加盟电影《年会不能停!》……
更多的人,没有消息已经很久了,像是没出现过。
巨轮仿佛从未停下,船上的人都欣赏到了远方的风景,有人收获了很多,有人已遗忘为什么出发。
来吧,朋友,开篇先说一个有些“敏感”的人物,周立波。在中国脱口秀发展史上,这是一个理应提到的名字。
遇见脱口秀之前,他的人生一塌糊涂。
过去他在上海滑稽团当演员,因为鬼点子多、善于临场发挥,一度被剧团视为“台柱子”。1990年,周立波23岁,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两人爱得火热,不料却遭到了女方父亲的强烈反对,双方起了冲突,他一气之下挥拳打瞎了对方的眼睛,周立波因此被判故意伤人罪,入狱205天。
2006年,好大哥关栋天找到周立波,问他想不想重回舞台,做一档像香港地区“栋笃笑”一样的节目。原本这种表演形式叫“stand-up comedy”,即单口喜剧,后来也被广泛称为“脱口秀”。
实际上,最初的脱口秀节目并非如今这般模样。上世纪九十年代,“talk show”的概念刚刚进入中国内地,更多被视为谈话节目,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就是其中典型且成功的“案例”。
可那不适合周立波,关栋天想做一档更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新式喜剧,几个月之后,二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海派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