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十五年前来过北山农场,现在又得重游,风光依旧,景物全非,人事沧桑,不胜感叹。归来作出这篇记述,主要是想到现在留存下来的除了于右任、颜楷的碑碣应列为金牛区的历史文物之外,还有十四种珍贵植物也应得到保护。
北山农场虽已不复存在,这些碑碣文物和名贵古树,也是我区应该保护的吧!
(本文作者为严谷声先生的长子严贞善光华大学的同班同学,金牛区老政协委员。文章作于1987年8月10日)
链接:
于右任、张大千与北山农场
在北郊的天回镇,严谷声依山傍水修建房屋十几间。因为谷声先生喜爱园艺,他在园内种植瓜果,如蜜桃、盘桃、柠檬、苹果、柚子、西瓜、香瓜等,每年都有好收成。于右任曾来此地小憩,挥毫留下手迹“北山农场”,匾挂在果园大门前。
这里有一池塘供他植荷养鱼,东南延伸,绿色葱茏,诗情画意,无限风光,张大千许多传世之作的素材都来源于此。后来根据张大千意见,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憩台,严谷孙经常与艺术家们在此谈论翰林人事,畅叙收藏艺术。
严谷声的孙子严韵嘉关于严氏墓园的回忆
现严氏墓园其实原为我家北山农场管理处驻所,占地三十余亩。原处作为农产管理处外,亦是我家消夏避暑地。所以当时就建有荷花池、广置房舍凡几十间,也是大千先生、于右任先生客居地。后应大千先生之求,还专门修了一座亭子在此。其间,我曾祖母过世,祖父请人看了风水,认为此处风水甚好。祖父就提出将此作为严氏墓园。但此后因历史原因该处也只有曾祖母葬于此,而不知什么原因,曾祖父严雁峰的墓并不在此,而是在四坐墓(今罗家碾地区)。

严氏父子墓志铭
严氏父子墓地系严雁峰、严谷声及其家属墓地。位于谷声先生早年创办的“北山农场”之一隅。有赵熙所书“文学处士严君墓志铭”及于右任题祝老夫人之墓碑。2010年严谷声之墓迁葬于此。
严氏原籍陕西渭南,清雍正入川,开拓盐业致富,储文献,弘扬儒学,终成藏书大家。
父、严雁峰(1855-1918)名岳莲,别号贲园居士。古文学家、诗人、编辑出版家、藏书家。主要著作有“读晋书笔记”、“贲园诗钞”等。与杨悦、张祥龄、宋育仁、张森楷、廖季平被时人称湘绮门下高足。王闿运离川时以“湘军志”手稿相赠。
子、严谷声(1889-1976)名式诲,又名榖孫。古籍目录学家、古籍版本学家、编辑出版家、藏书家、金石书画鉴定家。
严氏父子穷毕生精力,倾万金家资,矢志搜集古籍文献。父子两代,历十年建成“贲园书库”(现已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虽历经战乱,屡遭横祸(严谷声及其子贞善两次遭军阀绑架、勒索),亦不屈不挠,宁舍万金,不弃一卷。数十年来,不断增加整理,数十万卷无一损坏、流失;抗战初期,孙科到“贲园”,拟重金收购“贲园”藏书,被谷声先生婉言谢绝。随后,即聘谷声先生为中央国史馆顾问;三十年代初,日本“文禄堂”以重金向他收购四川地方志,遭他严词拒绝;四十年代,哈佛大学派人洽谈收购“贲园”藏书,亦遭谷声先生拒绝。解放前,藏书已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含孤本、手抄本)书逾五万卷,全国两千八百余县县志具备无遗。居当时国内私人藏书之冠。
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张群、朱家骅、杭立武等人力劝谷声先生将藏书转移至台。其时,*总理已通过邵力子致函谷声先生,对他保存、整理古籍表示敬重。谷声先生最终毅然将其全部藏书,自办书坊木刻雕版三万多片,各种珍贵书画、碑帖连同全部财产,悉数捐给了新中国,*五十年代到成都视察工作时,放在他案头上的,就有“贲园”收藏的善本古籍。1950年川西人民政府特邀谷声先生为人民代表、四川省人民代表,并聘为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
严谷声继父志,邀龚道耕、向楚、林思进,历数十年之力,编辑出版了《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稽古阁四书》《梦溪笔谈》《颜氏家训》等。并完成辑唐宋以来我国音韵学之大成的巨著——“音韵学丛书”,凡32种123卷。并由严氏书坊雕版木刻而成。章太炎先生欣赏之余,欣然为之作序。解放后,《梦溪笔谈》曾代表我国参加莱比锡万国博览会展出,受到好评。
严氏父子精于中医学,但却“志在医医,而非医病”。谷声利用“贲园”富藏医术辑录、镌刻5种34卷,达百万余字。其中,“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全编”“金匮伤寒论”“本经逢原”“伤寒条辩”“温病条辩”,至今尚为中医学界所采信。
“贲园”不仅为私人藏书,宋育仁、张森楷、廖季平、龚道耕、林思进、向楚等学者的重要著作均是在“贲园”完成的。众多著名学者,大师如章士钊、陈寅恪、顾颉刚、沈尹默、叶浅予、谢稚柳、庞石帚等均是“贲园”常客。他的挚友于右任、邵力子、张大千、谢无量、屈武更是长期在“贲园”居住。
严氏父子的精神,由于右任书写严雁峰自撰的对联,“天爵自尊,不官亦贵。异书满堂,其富莫京。”即可洞见。
*cdfzjn
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