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对母亲思念的古诗有下面这首《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思母 与恭(元)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伞米归。
忆母 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该诗的文字简单,风格平实,不描写一事一物,却句句深情。其中,最后两句诗还采用主客移位的手法,由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将母女之间的深情推向了极致。倪瑞璿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和她的身世是离不开的——
倪瑞璿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丧父,其母变卖家产,带她投靠了舅舅。舅舅见倪瑞璿聪慧善学,开始教她读书作文,倪瑞璿遂成长为一代才女。倪瑞璿少有才名,25岁出嫁,30岁因病去世。由于其夫屡试不中,她多有不平,故而婚后5年是她创作的主要时期,《忆母》应是其出嫁后不久、思念母亲时所作。
晒旧衣 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天气暖和了,诗人出来晾晒衣服,发现了三十年前(卅sa,三十)的粗丝衣服(绨ti,厚丝织成的丝织品)还在。这衣服的领子和胸襟已经破损,但摸起来好像刚脱下的一样,余温尚在。诗人本打算把衣服缝好,但想到上面是母亲留下的线痕,他便不忍心拆除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