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和家人其乐融融围在一起吃饭时,此时的你感觉嘴里的米饭越咀嚼越不对劲,当吐出后,会无意中发现里面竟然隐藏着小虫子,除了反胃和拍照外,我们似乎对这些“误入歧途”的小虫子感到有些束手无策,米饭中出现的这些虫子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图为米象
昆虫界的“扛把子”贮藏谷物害虫——米象如果吃米饭的时候吃到虫子,请不要惊慌,这种虫子到目前为止是不会传播疾病,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在过去饥荒之年,很多老一辈人还把它视为肉!在米饭中出现的这种虫子,叫米象,它是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管它叫铁嘴儿,还有的地方管它叫蛘子,它是贮藏谷物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害虫。
米象出现在地球的历史时间比较久远,在一万两千年前它就已经在地球中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由于农作物没有被大规模广泛种植,所以米象的生存环境在当时是极其紧张的。当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农作物被广泛种植后,米象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了。
图为米象破坏大米
成年的米象喜欢啃食谷粒,由于嘴巴是细长的,而且还向下弯曲,表面上看非常像大象的鼻子,所以得名为米象。米象这种昆虫不仅会出现在大米中,在高粱和小米,玉米等谷物粮食中也会出现,甚至在一些家庭地板中也会出现这种虫子。成年的米象,它的体长是在近3毫米左右,宽度在1.5毫米,整个颜色是沥青色,背部是没有光泽发暗的。米象额头前部是扁平的,前胸要比头部宽一些,腿节呈现为棒状结构。
米象的发育阶段总共有四个阶段,从卵到幼虫再到蛹和成虫,对于米象来说温度越高,越利于繁殖。当然不同区域的米象它的繁殖情况也是不同的,比如广东一带的南方地区,米象会一年生7代,而东北的米象一年只能生1-2代。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象的嘴巴
部分成虫米象会进入储藏粮食仓内进行产卵,而另一部分会把卵产到谷物的麦穗上,在产卵过程中,会用口吻啃食麦粒,然后为卵建窝,最后用自己分泌的粘液进行封口,过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幼虫孵化蛀入粒内,就到了化为蛹的阶段,蛹期是在10天左右,从蛹变成成年的虫子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与其他昆虫相比,米象耐寒力比较弱,它们喜欢生活在高温30℃左右,因为这样的高温才有利于它们繁殖。米象这种昆虫由于是经常生活在粮食中,所以它对粮食的品质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它的繁殖能力强,所以短时间是很难被消灭的,不过米象本身是无毒的,也就是说对人体并没有太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