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报道强渡的英雄名单时,营长孙继先的名字被隐去了,而这个有意隐去孙继先名字的,就是孙继先本人。细读孙继先写于1959年的《强渡大渡河》一文,可知将军此举并不奇怪。在文中,孙强调的仍然是“他们十七位英雄”,在涉及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八人的地方,则写作“我们十八个人”,而不冠以“英雄”或“勇士”。这是对24年前他给《战士报》提供稿件时只提供十七人的姓名而不提他自己这一谦逊而崇高品格的印证。
强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挺简单的事儿,却说了好几十年,至今众说纷纭,个中滋味很是耐人寻味。今儿个就试着将每一次不同的说法做一解析,对或不对,但求抛砖引玉。

一、红一军团《战士报》,是“十七勇士说”的最早出处
红1军团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战士报》第184期,应该是十七勇士一说最早的出处。1935年5月26日,也就是我成功夺占大渡河渡口后的第二天,《战士报》第184期最早报道了这一消息:

该报中间最上端的一个标题《十七个强渡的英雄》,其下写道:
【“‘牲’部二连十七个同志,争先恐后的自动报名过河,在模范的二连连长领导之下,坚决首先强渡……”】
文章不长,总共200余字,但有两处说到“十七个同志(英雄)”。这是最早将强渡的英雄说成十七人的。
紧接着,是该报的第186期:

在这期《战士报》中,头条是一篇《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文章开头第一个小标题就是“占领安顺场的十七个英雄,五个特等射手”。右下角则列出了十七个英雄的名字:
【“第2连连长熊上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汗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油印的小报也是媒体,而且大概还是当年红军中为数不多的消息源。十七个英雄一说,随着这张小报的报道,又随着人民军队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弘扬在我军中传播开来。传播中,十七个英雄逐渐被说成了十七勇士。
这一“十七勇士说”对今天的作家影响并不大,因为早在六十多年以前,这一说就已经被“十八勇士说”所取代。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八勇士”的回归
1956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编一部总结解放军战斗历程的革命回忆录丛书,开始向全军征文。响应这个号召,作为直接指挥这次战斗的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分别撰写了有关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刘伯承的文章名为《回顾长征》,刊登于1959年12月出版的《星火燎原》第三辑。在文中,刘明确写道:“十八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下截图就是该刊第9页中的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