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获得拎包入住的美好体验!”今年9月,网友小瑞完成了新房装修,在社交平台的分享帖上,她这样推荐“全屋整装”的装修模式。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评论区里竟出现了成片不同的声音:“坑多到数不清”“没碰上是你运气好”……
“难道是我不够仔细,掉进了陷阱还不知道?”分享的兴奋倏忽间褪去,小瑞在不安中删了帖,但心中却愈发困惑:整合了设计、材料、施工、家电等各个环节的全屋整装模式,让消费者省心省力,真的不靠谱吗?
问题频发,后悔不已
“不靠谱。”近日,童先生和女友贾女士正为“整装”的选择后悔不已。
2022年2月28日,同样怀揣着“拎包入住”的美好期待,二人在位于黄浦区的某整装公司签下了施工合同,敲定合同价格为13万,工期103天,“当时想的,就是省心省力地完成老房子的翻新。”然而,装修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如今距原定工期更已逾三个多月,童先生不得不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留言板求助。
问题的起源首先在于一份难以获取的“装修明细单”。据童先生描述,自与整装公司接触开始,他就曾反复与相关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够查看装修明细。然而,除合同签订时用以提示差价的“预算单”及介绍装修物料的“小户型特惠装标准配置表”外,童先生并未能获取明确含有项目名称、单价及数量的清单,“工作人员几次表示,整装是'打包'的性质,就是不提供单价的,数量也要视具体使用情况而定。”
△“预算书”以介绍套餐内包含项目情况为主,并不包含单价及数量。
由于一直未得到满意的回复,童先生便于7月提出了投诉。强烈要求下,门店经理向他提供了一份“内部套餐单”。然而,从现场拍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尽管这份表单内罗列了不少项目的单价,但依然只是整体介绍,并非是针对童先生的新居单独制作的,“套餐单里也没有显示数量,这有什么意义?”童先生担忧地表示,如果没有装修明细,整装公司便可以套餐内不包含这一项目、或所包含数量不同为由随意添加增项、提高收费,“这些都应该是完全透明的。”
△“内部套餐单”内,数量仍需按实际使用情况决定。
除明细单外,工期的延误也令童先生苦恼。“在设计阶段,因为没有考虑到房梁,造成尺寸不对。”童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第三方公司请来监理后,才对设计图进行了调整和细化。不过,现场橱柜设计、压条不对称、开孔随意等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多番返工之下耽误了进度。对此,记者也致电了该工程现场负责人,对方先是表示工程受到了疫情的影响,随后还提到了违约赔付问题,“按照合同,每逾期一天,我们都会赔付50元。”
△据童先生反映,已完工部分也存在诸多质量及尺寸上的问题。
“全屋整装”,究竟是啥?
事实上,童先生的经历远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全屋整装”模式逐步占据市场,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抱怨声此起彼伏:私自增项、延误工期、无明细单。由此,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专门针对全屋整装的“避雷贴”“避坑指南”等。惹得众多消费者们如此不满的“全屋整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装修模式?9月末,记者以一名新购房者的身份前去探访童先生选择的整装公司门店。
“算上拆旧,5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总价在13万元左右。”进门后,前台很快为记者安排了一位装修销售,记者按照童先生的情况简单介绍装修需求后,该名销售表示经常接到类似的老房翻新单,推荐记者选购“小户型特惠装”的全屋整装装修套餐,并快速报出了总价。
那么,啥是全屋整装?该销售边带记者走进一层的样板间,边介绍道:“前期拆旧,中期铺管线、地板、做墙面,后期安装橱柜、卫浴等等,除了防盗门、窗户、家电等部件需要额外购置,装修所涉的其余全部内容几乎都包含在内。”他表示,付好意向金后,工作人员会上门测量,给出两三套方案及相应效果图,客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把三套方案里的内容拆分组合,确定最终方案。而正式开始施工后,客户便“啥也不用管了,等拎包入住就可以了”。
不需要选择材料或品牌吗?记者注意到,整装套餐内留给客户的选择空间并不多,每一项基本都是由整装公司直接指定品牌及产品,如墙面乳胶漆固定为“诗珑乳胶漆”、地面防水材料统一为“雷帝柔性防水材料”等。“如果客户想要更换套餐之外的产品,就要加钱了。”门店的二层乍一看颇像家装市场,与之不同的是,所有的产品都是按照“整装标配”和“升级产品”分类,标配产品下无标价,升级产品的价格标签则采用“ X元”的形式。当被问及每项产品具体的单价时,该名销售表示不清楚,只说是“公司合作的工厂,批发的,价格比外面的要低”。
△家装展示区内,所有产品均分为“整装标配”及“升级产品”,“升级产品”下方标有差价。
应充分沟通、慎之又慎
提供不了项目单价,数量又需按照实际情况确定,这种不透明是否合理?
“一般来说,明细单是必须的,即便整装公司没有主动提供,消费者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索要。”对此,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表示,装修明细通常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呈现。此外,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制定的《家庭居室装饰装修管理试行办法》,合同内还应包括涉及装饰装修的间数面积、所采用的项目及规格、相应的质量要求及验收方式等。“整装模式下,如果不方便提供单价,也应明确套餐内含有的数量。”刘泽若建议,明细单所涉内容应越详细越好。
但在童先生出示的施工合同后附“装修预算书”中,仅在与整装套餐的用材、用量有差别时,整装公司才对工程量、单价和总差价金额有详细注明。其余的大量预算内容,仅有品牌和型号,消费者最关心的单价无从查证。而且,这是一份典型的“格式条款”,其附件内的多份表单均未填写完整,连套内施工面积也未注明。
△合同书内,套内施工面积未确定。
“针对这样看似正规的格式条款,大多数消费者签订时都未及仔细核对。”对此,刘泽若建议道,消费者应仔细核对条款,甚至可以再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以此约定退换货方式、首付款比例及付款进度、增项流程、延期赔付等内容,尤其是在整装模式下,合同内各款项更应“提前想一步”。消费者若已经遭遇了权益受损的情形,应有针对性地保留好相关证据,通过理性、合法的手段维权。“合同签订前,也可请专业人士对合同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事实上,新兴的“全屋整装”模式与宣传所说“拎包入住”之间的距离,也许就差在合同中的单价、数量等细微之处。网络评论区中的声音,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装模式的真实一面。想让“顾客啥也不用管”不应只是一句空话,还需要整装行业在消费者体验上更下功夫。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唐乙隽 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