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研究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蛙类日常疾病防治用药在总体方面分成外用消毒药与内服药两大类。
一、外用消毒药
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氧化剂(高锰酸钾、硫酸亚铁)、碱类(生石灰)、氯制剂(漂白粉、优氯净、强氯精)等药物,它们对于病原体和机体的组织细胞都有损伤,所以不能让它们进入林蛙体内,其只能用于体表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来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1.养殖池塘面积和用药量的计算要准确计算出药物的需要量,应先计算出池塘的水体积。
(1)池塘水体积(立方米),池塘面积(平方米),平均水深(米)。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克=1000毫克。
(2)所需用药量(毫克)=池塘水体积(升)×需要药物的浓度(毫克/升)
(3)池塘水面积(平方米)的计算:
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水面长(米)×水面宽(米)
②圆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一π×R2。
式中:π为常数=3.1416;R=池塘半径(米)
③三角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1/2h(米)×b(米)
式中:h=高(米);b=底边(米)。
④如遇到不规则的池塘,可先把池塘分成若干个比较规则的不同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再分别测得各部分形状面积,然后将其相加即为总面积。
(4)测定池塘水深时,先要测得池塘较深部分和较浅部分水深,然后计算平均水深。
2.池水和用具的消毒
(1)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池水加生石灰25克,用少量水溶化后,均匀泼洒入全池。
(2)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漂白粉0.6克计算,用少量水溶解并搅匀,均匀泼洒入池。用具消毒时,浓度为5%,浸泡10分钟。
(3)高锰酸钾: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8克计算,溶于少量水后,均匀洒入全池。用具消毒时20×10-6,浸泡10~20分钟。
(4)硫酸铜:疫病期池水消毒,浓度为1.4×10-6;用具消毒浓度为10×10-6,浸泡10~20分钟。
(5)铜铁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5∶2):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0.7克计算,加少量水溶解后泼洒入池。食场和食具消毒按每立方米水加7克铜铁合剂计算,用少量水溶解后,倒入水内搅匀,泼洒食场或浸泡食具消毒。
(6)市售消毒剂:如双季铵盐、含碘消毒剂等均可用于池水、陆地场所及用具的消毒,严格按说明使用。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用水,可用生石灰按清池消毒浓度配制。陆栖场所的消毒可用生石灰按池水消毒浓度配制。
3.蛙体的浸洗消毒
(1)漂白粉:主要用于感染细菌性疾病时蛙体的浸洗消毒,浓度为15×10-6,浸洗10分钟。
(2)高锰酸钾:主要用于霉菌、原生动物引起的皮肤病的消毒,浓度为10×10-6,浸洗1~2小时。
(3)新洁尔灭:用于细菌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如烂皮病,使用浓度为0.02×10-6,24小时浸浴。
(4)铜铁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5∶2):主要用于霉菌病、寄生虫病,浓度为0.7×10-6,浸洗10~20分钟。
(5)硫酸铜: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时用于浸洗消毒,浓度为0.7×10-6,浸洗10分钟。
(6)食盐-小苏打(1∶1):主要用于霉菌感染,浓度为1%,浸洗10~20分钟。
(7)盐水:用于细菌性感染,浓度为2%~4%,浸洗15~20分钟。
(8)氯霉素:主要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浓度为30×10-6,浸洗4小时。
(9)青霉素、链霉素:用于各种细菌感染,25千克水加160万单位青霉素1支,100万单位链霉素1支,浸浴24小时。(10)市售消毒药:按说明使用。
4.饲料消毒
主要用于培育的活饵料,屠宰加工副产品的浸洗消毒,需先用水洗干净,然后药浴浸泡。
(1)漂白粉:浓度为8×10-6,浸泡20分钟。
(2)呋喃唑酮:浓度为15×10-6,浸泡10分钟。
(3)市售消毒剂:均可按饮水浓度对饵料浸泡,严格按说明使用。
二、内服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磺胺类、呋喃类药物,这些药物既能*菌也能抑菌,对成蛙及蝌蚪本身并无毒害,因而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1.链霉素
本品为白色干燥粉末,性质稳定,30℃以下保存2年有效,主要对革兰阴性菌有抑制和*灭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效果不如青霉素,所以常与青霉素合用,浸泡药浴病蛙与蝌蚪。
2.氯霉素
本品为白色结晶,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耐热,在pH2~9内药效不受影响,对细菌、立克次氏体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效果更好,主要用于治疗成蛙及蝌蚪的细菌性疾病。
3.红霉素
本品为白色或乳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效,对革兰阳性菌效力强,故常用于蛙红腿病,内服、注射、浸泡都可以。
4.磺胺脒
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遇光渐变色,微溶于水,吸收少,内浓度高,适用于蛙类的胃肠类,伴药内服。
5.呋喃唑酮
本品为黄色粉末或结晶粉末,无臭、初无味后微苦,在水中几乎不溶,性质稳定,应用方便,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低浓度、抑菌,高浓度*菌。
6.四环素
用于细菌性疾病感染、胃肠炎等,每千克饲料0.3克,混匀,每日2次,连用3天。
7.土霉素
细菌性感染,每100千克饲料加60克,2次/日,连用3~5天。
8.氟哌酸
用于胃肠炎等,每100千克料加5克,连用3天。
9.酵母片
用于消化不良、胃肠炎,每千克饲料加10克,2次/日,连用3天。
10.硫酸镁
用于气泡病,2%的溶液全池泼洒消毒,有助于蝌蚪消化道通畅。
蛙类常见疾病的防治
蛙类及其蝌蚪的疾病,根据病因主要可分为生物传染即传染性疾病和生物侵袭致病即寄生性疾病两大类。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而寄生性疾病是由原生动物、甲壳动物等病原体侵袭引起的疾病,还有其他疾病,用药量(浓度)、用药种类和用药时间应视蛙类不同病情、规格、水温、水质情况而定。最好先少量做实验,待认为安全后再实施,确定治疗方案。
一、蛙类的病害防治
(一)蝌蚪期的病害防治
1.肤霉病
水霉病又叫白毛病、肤霉病。蝌蚪、幼蛙、成蛙均可发病。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会给蛙类造成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病原】长期不更换池水,污染水霉菌。而机体本身的外表损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发病季节】在水温18℃左右最适合水霉的生长繁殖。
【发病情况】水霉一般先在未受精卵或其他原因受伤的蛙卵上生长繁殖,接着连续以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的方式放出大量动孢子感染受精的蛙卵。当菌丝进入蛙卵内部和包围外部的卵膜后,使蛙卵的胚胎中途死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在18~20℃时,水霉迅速繁殖和蔓延,造成大批蛙卵死亡。
【症状识别】感染水霉菌时,可见感染部位有棉絮状浅白色的菌丝,并由感染部位向周围扩展,菌丝根部深入肌肉内,并吸收寄主体内营养,分泌有毒物质。由于肌肉损伤、菌丝的存在和毒素的作用,蝌蚪游泳异常。成蛙则躁动不安,摄食减少,瘦弱。如是卵或胚胎感染了水霉菌,可使卵或胚胎发生霉变而造成死亡。
【预防】
(1)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
(2)进入场地以前要用浓度为1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
(3)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10-6)进行全池消毒。
【治疗】
(1)用10%甲紫药水或3%的食盐水涂抹皮肤伤口,至伤口愈合。
(2)对患病的蝌蚪和成蛙,用5%盐水清洗局部,或用1%的甲紫药水涂抹局部。
(3)蝌蚪可用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经3天治疗即可。蝌蚪在浸泡时如出现浮头,应立即用清水清洗鳃上少量被氧化的黏液和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以保证鳃的正常呼吸。
(4)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甲醛),浓度为20×10-6。
2.红斑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发病季节】4~10月份,水温20~30℃。
【流行情况】出血病又称蝌蚪暴发性出血败血病,在各地都有发生,一旦发病蔓延很快,成为蝌蚪的主要病害之一,死亡率高,会造成蝌蚪大批死亡。尤其是蛙池水温受天气影响,水体有机质含量高,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偏高,易暴发流行此病。
【症状识别】
(1)多发生于即将长出后肢的蝌蚪,腹部、肛门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块,并在水面打转,腹部有血水流出,严重时可引起蝌蚪大批死亡。
(2)传染快,死亡率高。
【预防】
(1)应在夏末秋初,气温由高温转低时,加深池水,借以改善昼夜温差的变化,这阶段要减少换水量,尽量少换水。
(2)稳定饲养条件,及时捞出残饵,发现病死蝌蚪要及时捞出埋掉。
(3)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百炎清或菌毒立克、鱼康灵、泡腾氯、溴氯海因粉等药物消毒水体。
(4)定期投喂添加多效三黄或保肝安等保肝护肝药物及免疫佳加泼洒型高效维生素C的药饵,可增强蝌蚪的抗病能力。
【治疗】
(1)清塘消毒,调节水质(可用“解毒调水灵”进行调节),保持水质清新。
(2)每隔7~10天用浓度为0.2~0.3毫克/升三氯异氰脲酸钠或其他消毒剂全池泼洒。
(3)2万只蝌蚪可用10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和青霉素浸泡30~60分钟。
(4)用庆大霉素或四环素500~1000国际单位浸泡30~60分钟。
(5)用50克/立方米磺胺药物浸泡病蝌蚪30分钟。
(6)用鱼康0.5毫克/升或硫酸铜0.7毫克/升溶入池水中。
3.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蝌蚪的烂鳃病与鱼的烂鳃病类似,是由黏液球菌侵入蝌蚪鳃部而引起。
【发病季节】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发病时间南方在4~10月份,北方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发病情况】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疫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
【症状识别】黏球菌侵入蝌蚪鳃部引起炎症。病蝌蚪鳃丝发白腐烂,鳃上常带黏液和污泥,造成蝌蚪呼吸困难,不久浮于水面,游动迟缓,进而死亡。
【预防】注意定期用生石灰对蝌蚪池水进行消毒。
【治疗】蝌蚪患此病后,每立方米水体施用生石灰20克,或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20千克,调成水剂后全池泼洒,治愈率可达70%以上;也可将漂白粉溶解于水中,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克,进行全池泼洒,间隔24小时连泼两次。
4.鳃霉病
【病原】水质恶化,杂生霉菌。
【发病季节】本病主要在5~10月流行,但以5~7月最为严重。
【发病情况】水质污浊的池塘常呈暴发性、急性型流行。
【症状识别】本病主要危害蝌蚪的鳃组织,使鳃组织充血、出血,后期鳃丝变成苍白色,呼吸功能丧失而致死。
【预防】定期更换池水和消毒,控制水体有机质含量,防止水体过肥而变质、杂生鳃霉菌。
【治疗】
(1)更换池水,对池体消毒。
(2)将蝌蚪转移至清洁的蝌蚪池中,用铜铁合剂(0.7毫克/升的硫酸铜或硫酸亚铁合剂(以5∶2的比例配合)浸洗消毒,浓度为0.7×10-6,浸洗10~20分钟。
5.车轮虫病
【病原】为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车轮虫,它寄生在蝌蚪体表和鳃上,以纤毛摆动在蝌蚪体表滑行,吃蝌蚪组织细胞和血细胞。
【发病季节】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
【发病情况】常引起蝌蚪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本病又叫烂尾病,主要危害蝌蚪。车轮虫寄生寄生于蝌蚪的体表和鳃上,用纤毛摆动在蝌蚪身体上滑行,其皮肤和鳃的表面呈现出青灰色的斑,这是蝌蚪发病时分泌的黏液和坏死的皮细胞,当车轮虫在蝌蚪身上大量寄生时,蝌蚪游泳迟钝,患病蝌蚪浮在水面喘息,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生长停滞,进而引起死亡,对小蝌蚪危害性最大。
【预防】
(1)经常换水,定期清池消毒。
(2)放养密度适宜。
(3)科学饲喂。
【治疗】
(1)对患病蝌蚪可用网捞出,在3%的食盐水中浸泡15~20分钟,有*灭体表在车轮虫的功效。
(2)对发生蝌蚪车轮虫病的养殖池,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7克,或硫酸铜0.5克、硫酸亚铁0.2克,使池水中含药浓度为0.7毫克/升,可有效地治疗车轮虫病。
(3)每亩水面用切碎的韭菜0.25千克与黄豆混合磨浆,均匀泼洒,连续喂2~3次,可控制此病不致恶化。
6.舌杯虫病
【病原】由舌杯虫侵入蝌蚪的鳃和皮肤引起。
【发病季节】每年7~8月流行此病。
【发病情况】多发生于放养密度高、管理粗放、水质差的蝌蚪池,传播快,来势凶猛。
【症状识别】舌杯虫多寄生于蝌蚪尾部,肉眼可见与水霉菌感染相似的体表毛样物,所以易被误诊为“水霉病”。但用显微镜检查时可见很多杯状的虫体,杯口朝外一张一合,杯基部插入蝌蚪表皮。严重时,舌杯虫也会感染到蝌蚪全身。患病蝌蚪行动迟缓、停食,以至死亡。
【预防】基本上与蝌蚪的车轮虫病相同。此外,在放养蝌蚪前一星期对蝌蚪池用石灰水、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清池。
【治疗】与车轮虫病相同。
7.斜管虫病
【病原】该病为斜管虫侵入蝌蚪的皮肤和鳃部而致病。
【发病季节】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
【发病情况】此病流行广泛,对蝌蚪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
【症状识别】
【症状】患病蝌蚪呼吸困难,鳃部及体表分泌大量黏液,以致体表形成灰白色的薄膜,鳃丝呈红白相间状态。
由于患病蝌蚪在水下呼吸困难,所以常浮出水面呼吸,出现不安状态,这种情况称之为“浮头”。
由于终日浮头,严重的则出现下颚表皮突出,形状发生变异。随着病情加重,蝌蚪欲减退直至完全消失,消瘦,甚至全体发黑,最终导致病重死亡。
【预防】
(1)对发病池塘用生石灰洒布,进行全池消毒灭虫。(2)对放养蝌蚪池,先采取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3)放养前,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配比为5∶2)浸洗半小时,或用2%食盐水浸洗15分钟,这样,水池则基本无虫了。
(4)疾病流行季节,在食场周围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挂袋预防。
【治疗】
(1)每亩水面用苦楝树枝叶15千克浸泡池中,每星期更换一次,连续1个月;或每亩水深0.3米用10千克苦楝叶煮水全池泼洒也可。
(2)用1/500甲醛液浸洗病蝌蚪2分钟,可控制虫体继续浸染。
(3)用8×10-6的硫酸铜溶液给蝌蚪洗澡10~30分钟,或用0.7×10-6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治疗。
(4)用2%~3%食盐水或0.4%~0.5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浸洗病蝌蚪2分钟。
(5)采用高效灭虫灵,按每立方米水用药0.5~1克的剂量,进行全池泼洒。
8.锚头鳋病
【病原】病原体为锚头鳋。
【发病季节】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繁殖,繁殖适温为20~25℃,当水温超过33℃时,会大批死亡。
【发病情况】锚头鳋病流行地区范围非常广,北起黑龙江,南到两广都有流行。其中福建、广东、广西发病较为严重。
【症状识别】寄生在蝌蚪身上的是鲤锚头鳋雌体。蝌蚪寄生部位的肌肉常发炎、红肿,严重时发生溃烂,组织坏死。虫体吸取蝌蚪的血液和体液,会造成蝌蚪生长停滞。
【预防】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100 000~1/50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2小时,可*死全部幼虫和部分成虫。
(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4)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亩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治疗】治疗用浓度为10~20毫克/升水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蝌蚪10~20分钟,每天1次,连续2~3天虫体可以脱落。
9.气泡病
【病原】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
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或地下有沼气;
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这些过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过多便引发气泡病。
【发病季节】此病多发生在春末和夏初。
【发病情况】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症状识别】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预防】(1)勤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2)池中水生植物不宜过多,池水不可过肥。
【治疗】
(1)发病时,应及时排除部分池水,并加注新水,防止病情恶化。
(2)投喂干粉饵料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煮熟以后投喂。
(3)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点煮熟的发酵玉米粉或米糠等,几天后就会痊愈。
(4)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
(5)池内泼洒2%的硫酸镁。
(6)在上午9时喂饱蝌蚪,减少中午因饥饿吞食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小气泡,效果也很好。
(7)每立方米水用石膏、大豆、车前草各5千克,混合打浆后全池泼洒。
10.弯体病
【病原】主要是新辟的养殖池,因土壤及水体中富含重金属盐类,影响蝌蚪的神经和肌肉,或因为体内缺少钙和维生素。
【发病季节】6~7月。
【发病情况】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症状识别】发病蝌蚪的身体呈“S”形弯曲。
【预防】
(1)应在新辟养殖池内,注满池水浸泡半个月以上,然后排去老水,换入新水。
(2)如果重金属盐类过多,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就要经常换水
【治疗】增加动物性饲料和含钙及维生素的饲料。
11.肠胃炎病
本病主要危害幼蛙和成蛙,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发病季节】6~9月份,水温25~32℃。
【流行情况】在水温较高时易发生,蔓延很快,死亡率高。尤其当投喂腐败变质带菌的饲料,饲养管理不善和环境恶化时易发生此病。
【症状识别】患肠胃炎的蛙起初表现得不安分,喜欢东游西窜、常钻入泥中休息,病情发展之后停止进食,离群独游,或躺在堤岸上阴凉处,缩头弓背,双目紧闭,反应迟钝,即使出现很大的响声也没有反应。
挤压病蛙异常膨大的腹部会有浅黄色或带血丝的黏液或脓汁从肛门流出。解剖病蛙可见其胃肠内无食物并充血发炎。
【预防】
(1)蝌蚪胃肠炎的防治:
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质清新,用生态增氧剂每亩施1千克,7天施用1次;用优碘(5×10)-6消毒10~15天1次。
蝌蚪期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蝌蚪发病后要及时换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并在每1千克饲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1片,痢特灵1片,研成细末,混合喂给。
(2)幼蛙和成蛙胃肠炎的防治: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每年6月下旬~8月下旬是胃肠炎的高发期,用12.5%病毒净500~1000倍,优碘1000倍消毒,交替使用,每7~10天1次,发病期每2天1次,(优碘要在日落黄昏时使用)。
在日常预防胃肠炎时可用黄粉虫5千克拌土霉素10克,环丙沙星20克连喂5~7天,每个月预防二次,并注意饵料要定时定量饲喂。
【治疗】
(1)在发病初期,每千克饵料拌富美宁8克连续投喂2天,改用每千克饵料拌欧速灵8克,连喂5天,并配合使用肠炎平每千克饵料拌8克。
(2)当病情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时,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10)-6浸泡(幼蛙15分钟,青年蛙20分钟,成蛙30分钟),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千克黄粉虫拌维生素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克、兽用环丙沙星25克、多种维生素5克、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天;
如饲喂无菌蝇蛆,可将无菌蝇蛆洗干净用1000倍高锰酸钾消毒,将土霉素粉10克、环丙沙星30克、泻痢停10片混合研成细末,溶于少量水中拌麦麸喂蝇蛆,24小时后将蝇蛆分离出来用1500倍消毒净或1000倍12.5%病毒净消毒后拌土霉素纯粉10克,拌蝇蛆5千克;
环丙沙星20克、多种维生素10克、酵母片50片混合拌匀研成细末拌蝇蛆5千克饲喂病蛙。刚治愈的病蛙很容易复发,在治疗后期应每千克黄粉虫拌8克肠炎平,让病蛙彻底恢复健康。
12.杯体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筒形杯体虫。
【发病季节】水质不良或水质恶化、蝌蚪放养密度过大时此病多发。
【发病情况】杯体虫寄生在蝌蚪尾部和鳃部诱发此病。
【症状识别】患病蝌蚪尾部和鳃部都变白色,大量寄生时会造成蝌蚪游泳迟缓、生长停滞、停食,进而衰竭死亡。一年四季都有发病,以5~6月为多发期,对小蝌蚪危害较大。
【预防】应在蝌蚪放养前用浓度为10~20毫克/升水的生石灰,或浓度为l毫克/升水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治疗】治疗用浓度为0.3~0.7毫克/升水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二)变态期的病害防治
1.溺死症
【原因】由于变态后幼蛙体质过弱或变态池周围设置不合理,使变态后幼蛙不能及时上岸,在水中挣扎,最后因体力消耗过大而淹死在水中。
【症状】在变态池的水底有大量死亡幼蛙,蛙体变白,四肢伸展僵硬,腹部朝上,刚刚溺死的一般漂在水面上,死亡时间稍长便沉入水底,常常被未变态的蝌蚪吃掉,因此需注意观察。
【预防】
(1)蝌蚪期加强饲养管理,使变态后的幼蛙体质强壮,及时上岸。
(2)在变态池的四周及中央放置一些树叶、杂草,供变态幼蛙攀扶而能及时用肺呼吸。
(3)变态池设计时,四周坡度应由水中缓慢过渡到岸边。
(4)减少池水深度,池水深不超过蛙体长的1/2。
2.饿死症
【原因】由于变态幼蛙上岸后在2周之内不能及时吃到食物而逐渐饥饿致死。引起幼蛙饥饿的原因有:变态幼蛙过于弱小,不能食入投喂的昆虫;饲养池内隐蔽物太多,加上外界环境不安静,使变态幼蛙长期处在躲藏隐蔽状态,不能及时吃到食物。
【症状】在隐蔽物下发现大量死蛙,蛙体尾部吸收良好,头大,腹部干瘪,四肢瘦弱,伏地而死。
【预防】
(1)蝌蚪期加强饲养管理,培育出体质健壮的变态幼蛙。
(2)及时投喂大小合适的饵料昆虫。
(3)地面设置的隐蔽物数量不要过多,要让幼蛙能够及时发现饵料昆虫,并采食。
(4)保证环境的安静,避免幼蛙经常处于警觉状态而不出来采食。
3.淋死症
【原因】变态幼蛙上岸后不久,被大雨浇淋后而成批死亡。主要原因是变态幼蛙体温调节能力差,在短时间内体温剧烈改变在5℃以上时,幼蛙往往不能适应应激而死亡。
【症状】中到大雨后变态幼蛙大量死亡,一般腹部朝上,其他未见异常。
【预防】设置蔽雨措施,防止幼蛙直接被大雨浇淋。
4.压死症
【原因】由于养殖设施设计不合理,有死角或折角的地方,幼蛙在这些地方不断聚集,最后底部的幼蛙被压迫窒息而死。
【症状】在折角、死角等处,堆积大量幼蛙,底部幼蛙死亡而上部幼蛙未见异常。
【预防】消除养殖设施的死角、折角,将之设计成圆弧形。
(三)幼蛙和成蛙期的病害防治
1.红腿病
【病原】假单胞菌。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水温20℃时最为常见。
【症状识别】病蛙腿部底侧及内侧等处出现红斑或细小红点,红斑有时也会蔓延到腹部甚至下颌。病蛙的指或脚趾发炎,皮肤和肌肉逐渐糜烂,腹部膨胀,另外还常伴有肠炎、肝肾出血等内脏器官的病变。
【预防】
(1)在养殖过程中视蛙的生长态势及时调整池内蛙的密度,做好分组饲养工作。
(2)在分池、转池及运输过程中小心操作,防止蛙体受伤。
(3)尽量维持蛙所处的环境不发生太大的变化,减少其应激反应的发生。
(4)定期泼洒益菌素或降氨多能、调水王、浓缩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保持蛙池清洁,水质肥度适中、嫩爽。
(5)病发高峰季节定期用百炎清或菌毒立克、泡腾碘、泡腾氯、泡腾溴、鱼康宁消毒水体。
【治疗】治疗以消炎为主。
(1)用3%的食盐水浸洗病蛙15分钟左右。或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病蛙2天。或用盐、糖、青霉素混合液每日浸泡病蛙两次,每次3~5分钟;
病蛙也可灌服上述混合液,体重200~250克的蛙每只服2毫升,每日一次,灌服方法是将橡皮插管(锲形)伸入病蛙口腔,然后注入药液;
一般治疗5~7天可痊愈。盐、糖、青霉素药剂的配方为:蒸馏水或凉开水250毫升、精制食盐2.25克、精制葡萄糖(或口服葡萄糖)6.25克、青霉素(或链霉素)100万单位。上述药物搅拌溶解后即可使用,随用随配,不宜久存。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也有较好效果。
(2)对病蛙除用消炎药液浸泡外,也可注射或喂服消炎药。
每只病蛙注射0.3~0.4毫升蛙类红腿病用药。也可注射庆大霉素或红霉素等抗生素(不要用青霉素,由于蛙类红腿病病原菌对青霉素有抗性),每只病蛙1000国际单位。
注射中,要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注射方法采用从口腔进针,于颌下囊内注射。还可将土霉素按每千克饵料5片药的量拌匀,投喂3~5天;
或用增效联磺片(磺胺嘧啶0.2克、甲氧苄氨嘧啶0.08克、磺胺甲基异恶唑0.2克),每千克饵料拌药1片,服用5~6天(第二天起药量减半,磺胺类抗生素在蛙类体内有累积作用)。
或单独拌喂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类抗菌类。
(3)对发病蛙池,可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0~1.5克)或硫酸铜(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7克)进行清池,或用1毫升/升鱼康药液全池泼洒,连续3天。对于饵料台等宜用比上述药液浓度高10倍的药液浸泡处理30分钟。
2.腐皮病
【病原】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发病季节】4~10月份,水温20~28℃。
【流行情况】水温在20℃以上最易发生,发病率高且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是蛙养殖的大患。尤其当水质恶化、蛙体受伤及营养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时易大量发生。
【症状识别】患病蛙起初表现为体表皮肤分泌黏液明显减少,皮肤湿润度下降,失去光泽并发黑,随后头背部的皮肤出现白色斑纹甚至裂纹。
以后表皮开始逐渐腐烂脱落、露出内部肌肉,有时甚至整个背部肌肉裸露。同时病蛙的四肢趾端出现红肿,关节发炎肿胀。
眼睛的瞳孔先是出现突出的黑色颗粒,逐渐变白并扩展到全眼,导致失明,解剖病蛙可见其皮下和腹腔内有积水,内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预防】
(1)要注意饵料来源的多样性,尽量使蛙营养全面;
(2)保持养殖水池水质清新,定期换水和调节水质;
(3)在饲料中添加免疫佳或24金维他、泼洒型高效Vc,增强蛙的免疫力;
(4)病发高期定期用百炎清或菌毒立克、鱼康宁、泡腾碘、泡腾氯、泡腾溴等消毒水体。
【治疗】
(1)对病蛙类浸洗消毒,然后补饲鱼肝油,1粒/日,连用3~5天。
(2)可喂鲜鱼肝和其他动物的肝脏,每只病蛙每天只喂1次,每次只喂1克,或口服适量的鱼肝油,经1周治疗,病情会好转。
(3)泼洒百炎清、泡腾氯、泡腾碘、泡腾溴、鱼康宁消毒水体,同时内服氟立康或艾克林特加保肝安或多效三黄,再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1克维生素D和0.1克维生素B6做成药饵,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可使病蛙逐渐恢复。
3.蛙脑膜炎病(歪脖子病)
【病原】脑膜炎败血黄杆菌。
【发病季节】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较大时易发此病。
【流行情况】流行较广,对蛙的蝌蚪、幼蛙、成蛙及亲蛙均可造成感染。
【症状识别】被感染的蛙(蝌蚪)可引起神经性症状,如患病蝌蚪的头偏向一边,致使其游泳方向不能自行调整,在水中打转等。
蛙患病时眼球突出,双目失明,头部歪向一侧,因此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病又称为歪脖子病。
除了上述神经性症状之外,病蛙还表现为精神萎糜,摄食及其他日常活动均减弱趋于迟缓,肛门充血红肿,解剖病蛙有大量积水从其腹腔流出。
有些患病的蝌蚪因腹部膨大而失去平衡,在水中仰游,并伴随有全身多部位出血的现象,尾部、腹部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形成出血斑,解剖可见其脊柱两侧也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肠道严重充血发红,脾脏缩小而肝脏肿大,充血呈深紫色。
其体内脂肪层亦明显比正常蝌蚪薄。
【预防】
(1)尽量维持蛙所处的环境不发生太大变化,减少其应激反应的发生。
(2)定期泼洒益菌素或降氨多能、调水王、浓缩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保持蛙池清洁,水质肥度适中、嫩爽。
(3)每次换水后5~7天泼洒1次生石灰,泼洒浓度为(40~50)×10-6。
(4)病发高峰季节定期用百炎清或菌毒立克、泡腾碘、泡腾氯、泡腾溴、鱼康宁消毒水体。
(5)定期投喂添加多效三黄或保肝安等保肝护肝药物及免疫佳加泼洒型高效维生素C的药饵,以增强蛙体的抗病能力。
【治疗】
(1)放养前用50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泡池子24小时。
(2)稚蛙与成蛙用鱼服康或肠炎停或盐酸多西环素等拌料投喂,用量为20~30毫克/千克,连用3~5天。
4.蛙白内障病
【病原】病原体为醋酸钙不动杆菌。
【发病季节】水温较高时流行,池内椎实螺较多时易发生此病。
【流行情况】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成批蛙在3~4天内急性死亡。
【症状识别】尾蚴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头部并寄生在蛙眼内,在进入过程中会造成血管堵塞,使蛙表现为运动失常,游泳时在水面打转,不能定向,有时极力跳跃,有时卧在岸上发出怪叫声,患病致死蛙的舌和胃均被吐出嘴外。严重的病蛙表现为全身抖动抽搐、神经麻痹、反应迟钝,病蛙眼睛的水晶体发炎、浑浊不清,进而角膜向外凸出、破裂。水晶体脱落以致蛙完全失明无法摄食。
【预防】应定期用浓度为10~20毫克/升水的生石灰消毒;定期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的饵料要新鲜,不喂变质或霉变的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C。
【治疗】先用或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再泼洒百炎清或菌毒先锋、鱼康宁、溴氯海因粉消毒水体,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同时内服菌清或氟立康、艾克林特加泼洒型高效维生素C。
5.蛙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发病季节】在夏季较为流行。
【流行情况】发病快,死亡率高。
【症状识别】患病蛙表皮常可见出血点或表现为皮肤充血,腹部鼓胀,解剖可见大量腹水流出,肝脏和肾脏肿大、组织充血,前肠套叠,严重者肝肾出血坏死。
【预防】应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稳定,尽量避免过度刺激;一般应每周用浓度为l毫克/升水的漂白粉,或10~20毫克/升水的生石灰,或0.2~0.5毫克/升水的三氯异氰脲酸溶液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
(1)发病高峰期全池泼洒昌泰“聚维酮碘”或“戊二醛溶液”。
(2)全池泼洒“溴氯海因粉”或“强氯精”或“强力碘”,内服“氟苯尼考粉”或“败毒灵” “三黄散” “泰力维”,连用2天。
(3)在饲料中添加出血安制成药饵投喂,每天2~3次,连用3~5天。
6.肿腿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
【发病季节】高温季节。
【发病情况】捕捉或运输过程中擦伤皮肤后被细菌感染发此病。
【症状识别】主要是成蛙发病。病蛙后肢腿部肿大,下皮积水,有时表皮充血发炎,先是局部发炎,逐渐扩大到整个腿部,趾和蹼肿成瘤状。病蛙活动迟缓,不吃饲料,最后死亡。
【预防】应注意在捕捉和运输时不要擦伤蛙的皮肤;从外地引进蛙时要用药物消毒。定期用浓度为lmg/l水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
【治疗】把病蛙的后肢放入3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3天;同时每日两次内服四环素,每次每只蛙喂服半片,连服2天。病蛙也可每天每只注射40万单位青霉素,连注3天。
7.脱肛病
【病原】脱肛病是蛙类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由细菌感染。
【发病季节】蛙类活动季节。
【发病情况】该病多发生在成蛙,发病率虽低,但若不及时诊治,病蛙体质会逐渐消瘦,很难自愈,个别蛙还会死亡。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成蛙类,直肠外露于泄殖腔(肛门口)之外1~2厘米,食欲减退,行动不便,体质消瘦。
【预防】预防方法是坚持“四定”投喂饲料;饲料要科学搭配,符合蛙类的营养需要;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
【治疗】用庆大霉素治疗蛙类脱肛病,效果显著,治愈率达100%。方法如下:铁皮箱一只,可开闭的盖板上有通气孔;
箱内盛冷开水3厘米深,庆大霉素8万单位溶水中。病蛙20只,均重200克,从池内用网兜捕出,洗净。
先不急于把直肠塞回蛙体内,而是把病蛙放入箱内,使外泄的直肠直接浸泡在药液中。
几小时后,逐个使病蛙口服庆大霉素8000单位。具体做法是:2毫升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2支用冷开水兑成40毫升的药液;
找一根洁净长约2寸的细胶管套住一只注射器的喷嘴上;
左手捉蛙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掰开蛙口,右手握注射器吸取药液后将胶管直接插入蛙胃内推注。
每只蛙注射2毫升。口服完毕,放蛙回箱,关闭箱盖,使蛙继续静泡在药液中。
第二天,药量相等,方法相同,再操作一次。第三天,口服药液后,将直肠塞回蛙体内,留箱继续观察。第四天,20只病蛙全愈,无一直肠重泄,每蛙填喂蚯蚓2-3条,放回原池。
需注意的是:细菌性脱肛与因重压导致直肠外泄的脱肛不同。重压迫使外泄的脱肛,只须洗净直肠塞回蛙体内即可恢复正常,而细菌性脱肛,必须用药物治疗方可治愈。
8.旋转病
【病原】感染了脓毒性黄杆菌所致。
【发病季节】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高温水体是其最佳传染介质。
【发病情况】此病传染性强,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可导致毁灭性损失。
【症状识别】精神沉郁,活动迟缓,食量减少,幼蛙受到刺激时、向一侧旋转跳动,出现神经性症状,蛙体愈大,病程愈长。病蛙在出现上述症状后,3~5天内死亡。可见肝脏颜色加深,有时发黑,脾脏缩小,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预防】
(1)环境用碘伏,全场消毒,连续5~7天。
(2)加强遮阴。
【治疗】每千克黄粉虫拌入25克旋转灵,在高温季节进行防治。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无效。
9.复口吸虫病【病原】病原体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后囊蚴。
在池塘水边栖息的鸥鸟吃食患有复口吸虫病的蛙或鱼类,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在鸥鸟的肠道中。
成虫卵随鸥鸟的粪便落入蛙池的水体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遇到椎实螺后即钻进椎实螺体内,在肝脏和脏壁发育成胞蚴,胞蚴经无性繁殖产生无数尾蚴,移到椎实螺的外套腔内,然后很快离开椎实螺并在水中生活进入蛙体,在通过蛙的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达到眼球水晶体,发育成后囊蚴。随后引起蛙眼水晶体发炎、浑浊变白、角膜突出,进而失明。
【发病季节】此病多发生在水鸟栖息较多的地区,春末夏初发病较多。
【发病情况】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引起大量死亡。
【症状识别】患病蛙体色发黑,觅食困难,反应迟钝,身体消瘦,严重时身体出现颤动,常浮在水面打转,头歪向一边失去平衡,3~5天后死亡。
【预防】应对养殖池用浓度为10~20毫克/升水的生石灰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灭虫卵、毛蚴和椎实螺。
【治疗】病蛙可用浓度为0.3~0.7毫克/升水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24小时,*灭复口吸虫。
10.腹水病
【病原】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
【发病季节】发病季节5~10月份。
【发病情况】放养过密、养殖池水质差,诱发此病。
【症状识别】蛙和蝌蚪都能发病。患病的蝌蚪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
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蛙体表无明显症状,瘫软无力,活动迟钝,厌食,以病蛙有腹水为发病的主要症状。
解剖观察有大量腹水,腹水呈淡黄色或红黄色,肠胃充血发红,有的蛙还伴有肝肿大。
【预防】
(1)应定期换新水,保持水质的清新。
(2)放养量要适中,不能放养过密。
(3)不用变质或霉变的饲料。
【治疗】治疗可用每千克蛙或蝌蚪在饲料中添加诺氟沙星(氟哌酸)20~50毫克,连用3天。
11.蛙病毒病
【病原】属虹彩病毒科。
【发病季节】4~10月份,水温20~30℃。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美国青蛙,变态不久的幼蛙及虎纹蛙,病程短,蔓延快,一旦发病,仅2~3天蛙群中的死亡率达90%,蛙池消毒不严,水质差易引发此病。
【症状识别】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接着在蛙的体表有出血点,幼蛙背部皮肤开始局部坏死脱落,很快烂斑扩大,病情不断加重;
头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色花纹,表皮脱落,溃烂,并露出背肌;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四肢发红、溃烂,解剖发现肠壁严重充血,肠内无食物,有的肝或胆囊肿大,不久死亡。
【预防】
(1)对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清洗、消毒,尤其是食物、工具要天天打扫,定期消毒。
(2)严格检疫,不从疫区进蛙种。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不能投喂病死鱼、虾和腐败变质的饲料等;定期泼洒净水解毒王或净水灵、皓海多效底改等改良水体,提高蛙体抗病能力。
【治疗】第一天用净水解毒王或皓海多效底改全池泼洒,第二天用百炎清、菌毒先锋或鱼康宁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菌清或肠鰓宝,加多效三黄或保肝安连喂3~5天。
二、蛙类的敌害防治
蛙类及其蝌蚪的敌害较多,一些藻类、原生动物、水生昆虫、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鱼类,甚至蛙类本身都是它们的天敌,有时危害还相当严重。
1.藻类
(1)青苔:为土池或水泥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它包括星藻科中的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三属的一些种类。在春季随水温升高,在池塘的浅水区萌发,早期颜色深绿,像毛发一样贴在池底,衰老时颜色转黄绿色,丝状体断离池底,成棉絮状,形成一团一团的乱丝,漂浮水面。
【危害】主要危害蝌蚪,特别是小蝌蚪常钻进青泥苔中,被丝状体缠住而造成死亡。如果大量繁殖,还会消耗池塘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抑制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影响蝌蚪的生长。
【防治方法】蝌蚪放养前,每平方米池塘面积用生石灰50~100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可*灭青泥苔,或用草木灰撒在青泥苔上,青泥苔因得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已放养蝌蚪的池塘,可用浓度为0.2~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2)微囊藻:是蓝藻门的藻类,细胞球形,有假空泡,很多细胞聚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群体。在温度高、含氮量多或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能大量繁殖。蛙池及其蝌蚪池的有机质多,微囊藻常大量繁殖形成铜绿色“水花”称“湖淀”。
【危害】藻类细胞外有一层胶质膜,蝌蚪摄食后不能消化。如繁殖过盛,则群体衰亡阶段体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引起蝌蚪池缺氧,造成蝌蚪死亡。
【防治方法】同青泥苔的防治方法。
(3)水网藻:是绿藻门的种类。藻体由很多圆筒形细胞相互连接构成网状群体。每个网眼由5~6个细胞连接而成,集结的藻体成网状,故称水网藻。
【危害】水网藻在浅水池塘里像张开的“罗网”,蝌蚪钻入其中被缠住而死亡,危害程度比青泥苔严重。
【防治方法】同青泥苔的防治方法。
2.蛭类(蚂蟥)
环节动物门蛭纲。一般躯体呈扁形、柱形或椭圆形,体柔软,有前后吸盘。
【危害】体表寄生,头部钻入皮内吸食血液,虽然不能立即致死幼蛙及蝌蚪,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由于皮肤损伤,而易感染其他病原而发病。
【防治方法】
(1)放养前可以用石灰清池消毒。
(2)亩用叶蝉散400~500克,掺水50千克,用喷雾器喷施,或掺水200千克进行泼洒毒*。
(3)发生后,可用硫酸铜(池水浓度0.7×10-6)或敌百虫(池水浓度0.5×10-6)对池水消毒。正在吸血的蚂蟥,可用2%的食盐水浸洗蛙体,清除蚂蟥。
3.龙虱及水蜈蚣
龙虱为鞘翅目的昆虫,身体呈椭圆形。水蜈蚣又称水夹子,是龙虱科龙虱、灰龙虱等幼虫的统称。
【危害】龙虱成虫和幼虫都危害蝌蚪。蝌蚪饲养阶段正是水蜈蚣的繁殖盛期,所以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1)蝌蚪放养前,每平方米池塘面积用生石灰50~100克,化水后进行全池泼洒清塘消毒,可以消灭水蜈蚣。
(2)在池塘进水时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龙虱和水蜈蚣随水进入饲养蝌蚪的池塘中。
(3)也可用少量煤油遍洒*死水蜈蚣。
4.红娘
华属蝎蝽科或红娘华科,又称小蝎子。
【危害】红娘华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危害中小蝌蚪。
【防治方法】同龙虱及水蜈蚣的防治方法。
5.松藻虫
松藻虫又名仰泳蝽或仰游虫,属仰泳蝽科。
【危害】白天在水中摄食蝌蚪,晚间飞出水面危害幼蛙,常用刺状的口吻刺入蝌蚪和蛙体内吮吸体液,危害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同龙虱及水蜈蚣的防治方法。
6.鱼类、鲇、鲤、鲫等
【危害】主要是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吞食蛙卵和蝌蚪。
【防治方法】彻底做好清池工作,在进出水出水口处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杂鱼及水生昆虫进入。
7.哺乳动物
【危害】
(1)老鼠是蛙类的主要天敌。捕食蝌蚪和幼蛙,对幼蛙的危害尤为严重。
(2)鼬鼠又称黄鼠狼。性残忍,对成蛙和幼蛙都有危害,危害相当严重。
(3)水獭为半水栖兽类。水獭昼伏夜出,栖息在池塘岸边的洞穴中,对成蛙和幼蛙都相当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
(1)对哺乳动物的防治主要靠随时捕*或寻找洞穴进行捕*;对数量较多的鼠类可用灭鼠药进行大面积毒*,但在投放鼠药时必须注意对其他动物的安全。
(2)保持防护墙、防护网的完好,水池内的各孔口要加细目耐腐蚀的网罩,发现后及时修补。
(3)经常巡池,发现破损及时捕*,可用毒饵诱食捕*、鼠夹捕鼠、黏网捕*害鸟,对益鸟进行驱赶,加固池上方的防护网,防止继续危害。
8.两栖类
【危害】主要是一些蛙类,会吃食养殖蛙类的蝌蚪,危害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对两栖类可采取捕捉的方法防治。
9.爬行类
(1)蛇
【危害】蛇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捕食蛙和蝌蚪,危害比较严重。有些蛇类在陆地上捕食幼体。
【防治方法】对于蛇的防治可采取捕*的方法。
(2)鳖
【危害】鳖俗称甲鱼。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池塘中。在水中游动活泼,出水后爬行也迅速,常吃食幼蛙及蝌蚪。【防治方法】可采取捕捉的方法。
10.鸟类
【危害】适于水边生活并吃食蛙类及其蝌蚪。有以下几种:苍鹭、池鹭、翠鸟、鸥、乌鸦、野鸭等能捕食蛙卵、蝌蚪和幼蛙。对家鸭也要注意看管。
【防治方法】
(1)对于鸟类的防治可采取驱赶或捕捉的方法。
(2)加强围墙防护设施,养殖场上空可搭棚架或网等。注水口和排水口加滤网,诱捕或诱*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