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韬光养晦正确解释(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19 00:00:57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怎样理解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目前不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论,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误解和曲解。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还有人认为,因为“韬光养晦容易引起误解,最好不再使用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这一思想是“*在外交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至少还要管一百年”。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呢?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虽然有些是直接为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譬如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但决不能将*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凡高超的谋略艺术,而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光辉的战略思想,说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针”,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譬如*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而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文选》第3卷第363页)既然是“国策”又是“永远”,还能是什么应急的权宜之计吗?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更是闪烁着长期战略性光辉,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现在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实际上是*上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多次归纳概括高度浓缩后的提法,这对中国显然具有长期战略性指导意义。

此外,*当时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虽然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的。他强调“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又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谁也压不垮我们”(《*年谱》1975——1997(下)第1289页)。*的这些思想,实际是从“总体上”回答中国在那样严峻形势下应当怎么办的问题,怎么能说这不是“全局性”的,而只是“局部性的策略”呢?因此我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长期的战略方针,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方针”,而决不能认为它是可随时改变的什么“权宜之计”。

■国内外对“韬光养晦”有一种误解和曲解

 现在国外有人对“韬光养晦”产生了一些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中国外交战略有一个长远的、没有宣布的内容和目标,只是中国人觉得现在力量还不够,还不是说出和实施这一宏大战略的时候,因此要“韬光养晦”,藏着掖着,等待时机。这种说法,将“韬光养晦”理解为如同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实行“卧薪尝胆”的谋略一样,图谋中国强大后实行报复,这实际上将“韬光养晦”曲解了,进一步为中国“威胁论”制造“证据”和“借口”,从而使人对*说的“韬光养晦”产生严重误解和曲解。

另一方面,在我们国内也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策略、韬略和谋略,是不能公开讲的。还有人说“既然已被人看破了”,那就“该干嘛就干嘛”,我们不要再“韬光养晦”了,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说法,尽管各有他们自己的角度,而且大都出于对国家的关心,但这显然是对“韬光养晦”存在误解,其感情用事的某些说法只能当成在“说笑话”。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误解和曲解,在认识论上存在同一根源,那就是将“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这两个含义不尽相同的成语混同起来、相提并论了。

首先,“韬光养晦”意即隐藏收敛锋芒,不使其外露。从*当年强调的思想看,他说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等等,这一切都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所指的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保持低调、悄悄发展自己的意思是相吻合的。这就是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本意说的就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策略问题,而毫无发展起来后要“报复别人”的意思。

其次,正因为“韬光养晦”的目标是明明白白、清清亮亮、完全公开透明的,所以我们的报纸杂志和互联网早已公开。2004年出版的《*年谱》也公开发表了“韬光养晦”的原始出处。那是1992年4月28日*同身边人员谈中国发展问题时讲的。他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年谱(1975—1997年)》(下)第1346页)。此外2006年出版的《江泽民文选》,也使用了“韬光养晦”这个提法。那是在1998年8月他在第9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继续长期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保存自己,徐图发展”(《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02页)。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后面说的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韬光养晦”做进一步的解释。它从“韬光养晦”开头,以“徐图发展”了结,准确说明了“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徐图发展自己的策略”,而并无别的什么意思。对此不应产生误解和曲解。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笔者认为,应当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既不可分割,更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我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这些特征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有为、主动有为、争取更大作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舍此目的,“韬光养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态度一向是非常坚决,毫不含糊的。*曾多次发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不要指望中国人民吞下苦果”的铿锵之声。就在东欧动乱时他讲了那著名的“三句话”的当天(1989年9月4日),*同时又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文选》第3卷第320页)可见,在关系国家独立主权的问题上,*是主张“硬”而不是“软”的。

最近我国对一些国家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举动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就宣传中国“傲慢”、“强硬”,说“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结束了”。难道“韬光养晦”就只能“软弱退让”、“消极被动”?中国从来就没有软弱过,再穷也是穷得有骨气的。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将其曲解成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忍气吞声的“一味退让”。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曲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韬光养晦”这一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所谓要长期坚持,也不一定非要用“管一百年”这类时间概念。*说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强大起来之后也还要这样做,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要超越百年的。至于某些具体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譬如*当时讲“要有所作为”时,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现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建和谐世界等新的外交理念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那些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性”说成是“强硬”,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合理、正常的态度说成是“傲慢”的某些西方媒体,要不要研究和反思一下什么是世界的“公道”、“公正”?总之,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强硬,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既坚持又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具体体现。(作者系中国现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阅读延伸

*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论萃

●“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作者:肖 枫

来源:北京日报

栏目热文

什么连连的成语(连连四字成语)

什么连连的成语(连连四字成语)

1、花开富贵:花开富贵指的是花开一样繁茂,富贵昌盛。花开富贵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蕴含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富有、高贵生活...

2023-04-18 23:59:12查看全文 >>

表示成群用什么成语(形容多而成群的成语)

表示成群用什么成语(形容多而成群的成语)

1. 群策群力:大家想办法出力气。形容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2. 群雌粥粥:qún cí yù yù,原指雌鸟和鸣。后形...

2023-04-19 00:11:09查看全文 >>

成群什么的成语大全(大群的成语有哪些)

成群什么的成语大全(大群的成语有哪些)

前不久,总台央视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西北荒漠地区的野骆驼栖息地。为了保护这种全球不足一千峰的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当地林业保护...

2023-04-19 00:22:10查看全文 >>

什么成群成语有哪些(什么成群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成群成语有哪些(什么成群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名字】八面威风【成语拼音】bā miàn wēi fēng【成语释义】威风:让人心生敬畏的气势。指每个方面都很威风...

2023-04-18 23:55:03查看全文 >>

成群成语(带群群的成语)

成群成语(带群群的成语)

【M】 401.每况愈下——况:由对比而显明。比喻情况越来越坏。402.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403.目无...

2023-04-18 23:51:40查看全文 >>

韬光养晦下半句(韬光养晦的名言警句及出处)

韬光养晦下半句(韬光养晦的名言警句及出处)

不知何时起“韬光养晦”,成了我们的法宝,丢掉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了缩手缩脚的女人,还让我们沾沾自喜,好像我们比世人聪明多...

2023-04-19 00:02:48查看全文 >>

韬光养晦真正的含义(为什么提出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真正的含义(为什么提出韬光养晦)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与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要能低头退让,随机应变,保持一时的低调。就如古...

2023-04-18 23:48:28查看全文 >>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韬光养晦翻译及用法)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韬光养晦翻译及用法)

韬光养晦韬光养晦,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词都知道这个词很厉害,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晦看到这个字 会不会感觉很晦气?晦 是啥...

2023-04-19 00:10:28查看全文 >>

韬光养晦通俗易懂的意思是什么(韬光养晦真正的含义)

韬光养晦通俗易懂的意思是什么(韬光养晦真正的含义)

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者,可以做管理,根本原因是思维的不同。包括成本思维、结果思维、战略思维等,在层次和高度上,都不是普通员...

2023-04-18 23:43:40查看全文 >>

女人要韬光养晦的句子(女人精致独立霸气句子)

女人要韬光养晦的句子(女人精致独立霸气句子)

★点击右上角【关注】中华鬼谷子智囊团头条号,私信回复“鬼谷秘籍”,赠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内参秘籍。人在江湖,讲的不是尔虞我...

2023-04-19 00:05:54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