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那个时候我总结说,主持人如果都是一杯白开水的话就都一样了,也可能有的人是一杯咖啡,他很浓烈,也可能是二锅头那样的烈酒,他说话那就是很辣的、很有劲的;也可能他是一杯果汁,甜甜的,或者是酸酸的,如果没有个人的魅力,这个主持人就没有活力。所以后来我就那样想,作为一个主持人,他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是沈力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就《为您服务》节目所做的思考。
沈力。摄影 逄小威 2008年1月7日摄于北京
“用目光道别,静静的”
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沈力,因病于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020年,时值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行业诞生四十周年之际,年初赵忠祥因病去世,如今比他资历还要深厚的沈力也走了,无疑令广大喜欢他们的观众扼腕叹息……
沈力生前担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7月29日午间,委员会秘书长马凌云接受澎湃新闻记者连线说:“我们也是昨日晚间得到的消息,在几个全国主持人所在的大群里发布了消息。沈力老师的后辈,大家纷纷留言怀念。”之后,马凌云通过微信转发来央视主持人敬一丹,29日午间在个人公号发布的追思文章《我和沈力老师的初识与告别》。
敬一丹写道,“和沈力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9年6月15号。沈力老师已经病了很久了,先是癌症,后来又骨折,她不得不长时间卧床。最近两三年去看望沈力老师都是和白岩松、鞠萍一起去的。先前她身体虽弱,还能和我们交谈,后来她更多是听我们说话,她的眼神里,有会意,有问询……告别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平静地说:‘沈老师,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望您!’沈老师用目光道别,静静的。”
“中国荧屏第一人”
沈力,原名沈立环,祖籍江苏苏州,1933年出生在泉城济南。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在文工团任演员,后调至解放军总政歌舞团。1957年,转业后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
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中心特聘研究员、电影研究者余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转来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人依次为:中国第一代电视人、央视第一代播音员,电影《祖国的花朵》主演之一吕大渝;“开国大典”现场播音者、原央广播音组长、北广教授齐越;中国第一代电视人、央视第一位播音员沈力;中国第一代电视人、央视第一代播音员赵忠祥。
左起:吕大渝、齐越、沈力、赵忠祥
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一路走来的齐越,是沈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师,也正是他,将沈立环这个名字改为“沈力”。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信号。北京仅有的50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于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电视事业。作为北京电视台组建时便已入职的元老,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亦被称作“中国荧屏第一人”。
年轻时的沈力。图片来自电影研究者余泳的微信公众号
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初创的近两年时间里,只有沈力一名播音员,要播报新闻、社教、文艺、体育节目,甚至天安门节日庆祝实况、大型文艺晚会转播,样样都要干。沈力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说,电视台刚成立时,条件特别艰苦,没有宽敞明亮的直播间,更没有今天的先进设备,当时的演播室是一间仅有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三面挂了一圈幕布,另一侧用玻璃隔出狭长的一个空间,里面是只能容纳3个人的导播间和音响控制室,唯一的一台监视器在这里。
沈力早年的工作照。
据说为电视新闻片作解说时,沈力必须站在导播间的外面,透过大玻璃,对着一支吊着的话筒解说,“由于导播间很小,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稿子无处可放,只能播一张扔一张,新闻播完了,稿子也撒满一地。”
“主持人要有个性”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事业发轫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是年新闻评论类节目首开主持先河,由庞啸出镜的《观察与思考》,第一次在屏幕左下方打上了“主持人”字样。在此之前,出镜播音员的名字不会出现在屏幕上,也不能在节目中说“我”。
1982年,中央电视台决定将《为您服务》设为固定栏目,并设立固定主持人,由沈力出任。1983年1月1日,《为您服务》以崭新面貌同观众见面。其时,社会服务类节目开始大放异彩,这其中沈力和《为您服务》首为表率,赵忠祥与《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掀起一轮“竞赛热”,陈铎、虹云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激发爱国情怀……
“主持人,这一新颖的名词,叩开了中国电视大门。一批引领者,在蹒跚的探索中开启了从播音到主持时代的起跑,开启中国电视划时代的篇章。”2010年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开幕式暨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盛典上,曾这样形容“主持人”在中国的诞生。
其实早在1974年,沈力便改行到社教部文化生活组当编辑,曾采访侯宝林、李谷一,编辑节目《相声大师到哪儿去了》、《心灵的歌声》,在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评选中多次获奖。
《为您服务》
前期的转型积淀,让沈力在50岁主持《为您服务》时有了新的思考和转变。由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历史工作坊出品,《<为您服务>与中国第一个节目主持人——沈力口述历史》一文中,沈力回忆说:“栏目主持人的新课题依然不好去做,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去借鉴。”在她看来,“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具体工作是不一样的。主持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性格逐渐就理出来了——主持人要有个性。而播音员必须要忠实于稿件,必须要有很好的声音的表现力。”
在那篇口述中,沈力将《为您服务》的突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过去都是我播你看,播什么看什么,《为您服务》是你要我播,这个供求关系就变了;第二个改变是心态和姿态。过去我们电视台播新闻,发布国家的号令,这种心态是居高临下的,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但《为您服务》不一样它是和老百姓家家都有联系的,我们必须放下心态,必须平等地和老百姓心对心地交流;第三个是语言,过去我们研习的就是书面语言面对面的说话(方式)是不允许的,可是在《为您服务》里你是要跟老百姓交流的,不可能都是书面语,要改变这种习惯就得从我做起;第四个改变就是互动。主要是通过信件,观众在信里无话不谈,什么都愿意说,非常的热情,我就反馈老百姓的话。”
在说到第三点时,沈力特意举了个例子:比如说编辑写的稿子,“前不久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不可能用“前不久”,我就想换种说法,“不久前”?后来觉得也不对,就换成“前些时候啊”,这样就生活化、口语化的交流。
正是沈力等老一辈电视人将《为您服务》栏目的宗旨设定为“全心全意,为您服务”。这种耳目一新的改变让栏目很快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数字说话:仅1983年1月到5月,就收到来自全国观众的1.3万封信;而6月仅一个月内,中央电视台共收到观众信件7248封,其中有3300多封都是寄给沈力的!
“她是第一个把调门给降下来的人”
1993年10月,已经离休的沈力再次被请回中央电视台,成为《夕阳红》栏目主持人。一开始,沈力也有疑惑,“60岁满脸褶子,观众还能认可我吗?《为您服务》同观众建立的感情割舍不了,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然而在短短半年之内,《夕阳红》就和名牌节目《东方时空》一起,成为央视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彼时,距现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尚有时日,《夕阳红》里沈力依旧延续朴实、亲切的主持风格,可以说,中国第一批电视观众就是在这位“知心大姐”的陪伴下走过来的。
2015年,沈力最后一次出现在《夕阳红》节目。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沈力主持艺术研讨会”。会上谈及沈力工作的严谨态度,提到她对任何一篇稿件,都要斟酌修改,“即使是一些观众听来过耳就忘的串词。”沈力对此有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像木匠雕桌子,对贴着墙的那一面也同样要精雕细琢。”主持人敬一丹在发言中回忆道:“一次,编导给沈力写了这样一句串联词:‘有一天,一位观众认出了我,向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沈力在备稿时,反复斟酌,把句子改成了‘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观众……’“认出了”与“遇到了”不过是同一事件的两种表述,而细心的沈力却察觉到前者多少带点居高临下的口气。
“平民视角”让沈力收获了大量忠实的观众,后续效应也随即不断放大。上世纪90年代,沈力去广播学院讲课,一个同学站起来就说,“我爸爸说让我代表他谢谢您……”而类似这样的问候,亦不断出现在80后、甚至90后那些儿时完全不知道“这位气质优雅的太太是谁”的人群当中,成为短视频传播时代,大家心头一暖的瞬间感动。
曾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后又在东方卫视担任新闻评论员的骆新,7月29日午间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回忆前辈沈力的贡献时,“她是第一个把调门给降下来的人。”骆新脱口而出,“虽然沈力老师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但在做《为您服务》时,整个调门降了下来,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转变。我想这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有一定原因,‘文革’中沈老师也受到冲击,而那个时代扯着嗓门的论调,显然促成了她一定的反思。”
骆新回忆说,起初栏目被定名为《为您服务》时,沈力还曾觉得有些俗,“但她后来逐步认识到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个‘您’字可不是北京话里的客套,而是第一次寄予观众以这样的礼遇。而把调门降下来,才能够承载人和人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而说到“平民视角”,以及上世纪90年代央视《东方时空》所强调的“平视理念”,就两者间的承袭与发展,骆新给出了自己观点:“过往都是宏大叙事、笼统叙事,《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则把生活的颗粒度放大,把人单独抽出来展现,甚至变成一档栏目的名称。而80年代沈力老师能把调门降下来,《为您服务》那时甚至还承担了一些舆论监督的职责,对后人的工作肯定是在铺路。电视说到底其实是to B的传播基因,但《为您服务》在那个时候其实是to C的概念,以强烈的服务意识,短时间内就建立了观众黏性。这一点,对当下电视行业的困局依然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