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2006年全线通车后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搭起了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生命线。两年后,来自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唐古拉中队的40余名官兵背上行囊,翻越唐古拉山口,驻扎在海拔5061米的雪山之巅,成为“天路”守护者。
14年来,一茬茬中队官兵驻守在无人区,与茫茫雪山为伴,日夜守护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的安全通畅。他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名为《边关有我》,其中一句歌词写道,“肩负使命,我从唐古拉走过,风雪和雄鹰陪我一起巡逻……放心吧妈妈,边关有我。”
唐古拉山脉正是中队官兵14年来最熟悉的地方。中队营区位于群山深处,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从营区两侧穿过,是这里与外界唯一的交通连接。自来水管至今没有接通到营区,官兵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全赖营房后的两口水井。一旦遇上雨雪天气,井里的水变得浑浊,中队便不得不求助于青藏铁路公司,为工区人员供水时捎带着送些水来。
如今在中队驻守时间最长的是老兵谭延兴,他已在此服役9年,亲眼见证了现代生活在这里的“延迟”。2013年谭延兴刚来时,中队只有一部座机电话,每名官兵一周只有一次与家人通话的机会,还需要通过支队的总机来转接。2015年,可以用手机了,但通话时要高举手机四处找信号。2018年,4G信号在城市里已经普及5年后,官兵们的手机上终于出现了4G标志。
最近的市区距离这里300多公里,除了休假回家,官兵们平时能看到的景象只有营区和那条风雪巡逻路。
巡逻路全长138公里,包含30余处重点巡逻目标、5个需徒步巡逻地段和300多处需查看的桥梁机站、涵洞。中队官兵的任务是检查沿线每一处电路设施是否运转正常,每一个围栏是否被动物或风雪破坏,以此保证通车安全。
这里风沙很大,巡逻时必须戴口罩。驻地常年降雪,一年里平均180多天在下雪,年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官兵们日复一日巡逻,到达终点安多县城后再返回,全程近300公里。每次出发前,巡逻组长都会仔细检查组员们携带的装具,除了正常所需装备,还会带上“四件宝”——劈好的柴、中队蒸的馒头、装满壶的热水、简易修车工具。“如果天气好,完成巡逻需要15个小时。”已经300多次踏上巡逻路的谭延兴解释说,“有时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牧民,这些东西也能派上用场。”
排长宋佳龙记得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冬天。当时巡逻车还没走到最近的点位18号桥梁,漫天大雪就把道路盖得严严实实。任务必须完成,宋佳龙只能下车带着战友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蹚路基,边摸索边前进。抵达18号桥梁后,宋佳龙看到整个桥梁都被积雪覆盖,不知深浅。他又带着两名战士一起,手拉着手从雪地上爬过去检查。
后来驻守中队的几年里,宋佳龙亲眼看见营区内100多公斤重的车库大门被狂风硬生生刮倒,新建的临时岗亭被直接吹翻。他慢慢明白了,唐古拉山脉的美景属于往来其间的旅客,而作为“天路”守护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巡逻任务。
下士刘超在入伍前没想过自己要到雪山里巡逻,家境优越的他起初只是想“来部队锻炼两年”。征兵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填报“到艰苦偏远地区服役”。
后来,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作为武警部队环境最艰苦的单位之一,刘超和战友们全年与风雪作伴。14年来,无论自然天气有多恶劣,中队官兵每天雷打不动地巡逻,至今已累计巡逻140余万公里,连起来可绕赤道35圈半。
刚来时,刘超并不理解在此巡逻的意义。几次任务后,他发现火车每次经过哨所时都会鸣笛,而巡逻的哨兵则会在此时停住脚步,面向火车列队敬礼。
老班长谭延兴告诉他,那是10多年来哨兵与火车间无言的默契。“哨兵每次向往来的火车敬礼,都是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在唐古拉山深处,有一群穿着橄榄绿的年轻人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畅通。火车司机鸣笛回礼,则是在向坚守的官兵致意。”谭延兴说。
2021年冬天,刘超深切体会到了这份默契背后的意义。那年除夕,他留守战位,在巡逻线上度过。当深夜里列车疾驰而来,站在畅通无阻的铁路线旁,刘超忽然备感骄傲。他和战友们站在风雪之中,庄重地抬起右手,高声大喊:“祝祖国平安,阖家欢乐,家人安康。请接受,军礼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那一刻,刘超热泪盈眶。如今回忆起来,他仍激动地说,“在这敬礼与回礼的过程之中,蕴含的是我们铁路守护官兵最能体会的深情。”
中队官兵的守护也为往返于青藏线的行人旅客带来安心。在中队门前不远处,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有困难,找武警”几个大字。中队荣誉室里放着一厚摞感谢信和数面锦旗,都来自于这些年被帮助的受困群众。
2016年年初,唐古拉山降下多年未遇的特大暴雪,连续十几天没有出太阳,造成109国道唐古拉山段大面积结冰,导致30多公里的严重堵车,上千人被困滞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中,中队官兵紧急出动,为来往行人送汤送药,拿出储备的蔬菜水果提供给被困人员,还把出现高原反应的人员接到中队吸氧。
在中队指导员李明辉看来,为往来人民群众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是对“人民武警为人民,人民武警爱人民”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这也是除了守护青藏铁路外,我们驻守在这里最重要的原因。”他说。
但这里毕竟是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40%的高原地区,待久了难免会对身体有影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等疾病在中队老兵的身上十分常见,新兵来到这里,则首先需要考虑应对强烈的紫外线侵袭。
这些无法阻挡中队官兵扎根于此的坚定信念。瓜果在这里很难成熟,官兵们“不信邪”,自己建起大棚,还从家里捎来菊花菜、豌豆、金丝瓜等种子尝试种植。一年休假结束,一位上士带回十几种花种子,如今每年夏天,温室里薰衣草、樱花、玉兰花等竞相开放,成为官兵们训练之余休闲娱乐的“胜地”。
去年,“万里边疆数字文化进军营”建设项目在中队落地。经过近一年的建设,VR体感设备、数字化图书阅览室和数字电影厅等富含科技感的物品进驻军营,不少官兵开心地说,“连在家都没体验过的VR设备,没想到竟然在军营里体验了一番。”
李明辉承认,在调任中队指导员前,他曾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个主管官兵“思想工作”的职务,但后来他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很愿意在这里坚守下去。”李明辉说,“别看环境艰苦,但年轻战士们的责任感得到了充分激发。”
刘超在服役期满后决定留下来,继续守护青藏铁路。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班长,每次面对火车飞驰,他都会带队敬礼,告诉年轻的新兵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地巡逻、守在无人区。
每年新兵到来,中队会在刻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的中铁十七局唐古拉纪念碑旁举行一场下队仪式,那里埋葬着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牺牲的108位英烈。纪念碑不远处是巡逻路的起点,火车隆隆驶过,悠长的汽笛声响起,在唐古拉山和青藏铁路的共同见证下,这些“天路”守护者会完成又一次的接续传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韩瑞 蒋国语
来源: 中国青年报